缩略图

农村高中生物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梳理与拓展

作者

刘晓颖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晓升中学  515144

引言

高中生物必修、选修有多个章节涉及大量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常见于教材的碎片化内容,不利于一线生态文明教学实操,故挖掘、梳理、补充和拓展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的内容,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迫在眉睫任务。梳理和拓展高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融入生物教学当中既能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还能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对于他们未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也有着积极作用。

一、梳理生态文明教学逻辑,培养系统性生态修复能力

高中生物教材当中包含一些关于生态实践逻辑的内容,生物教师可将这些内容进行梳理,然后融入生物课堂教学当中充当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借此培养学生形成系统性生态修复意识 [1]。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 2 第 3 章第 5 节主要介绍了生态恢复原理,高中生物教师就可挖掘这些内容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山地退化的原因、如何修复这些退化山地等。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需要分析调查中获得的数据,从而得出本地山地退化缘由,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修复退化山地的策略。再如,教师进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教学时,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看碳循环的图,引导他们理清楚“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 — 消费者吃进去 — 分解者释放出来”这个循环过程。然后结合教材中提到的温室效应例子,提问他们思考“如何修复失衡的碳循环”,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修复生态需要考虑各个部分的联系。最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公园的绿化,让学生设计个小方案把这种系统用到实际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对生物群落重建和生态功能恢复的关系形成深入了解,而且他们还能掌握生态修复原则,深刻认识到生态修复需采取系统化策略,这样他们就会屏蔽以往碎片化修复想法,形成系统性生态修复意识,并能培育系统性生态修复能力。

二、创设生态技术应用场景,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生态技术应用场景无疑是教育内容重要构成。农村高中生物教师可创设生物实验中的生态技术应用场景,将这些内容融入生物教学当中,借此提高学生是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以高中生物选修 3 第 1 章第 2 节为例,这一节涉及到微生物利用相关内容,教材讲述了乳酸菌厌氧发酵的原理。基于这些教材内容,生物老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发酵和现代工业发酵在生态上的差别,并用农村酱菜作坊用“自然接种 + 太阳能温控”的法子发酵作为例子进行介绍。农村酱菜芳冬天靠低温抑制杂菌,夏天用遮阳网和地下水循环调温,发酵产生的余热还能用来烘干产品,废液经过沼气池处理后,直接变成有机肥还田。同时,让学生实地调查农村酱菜坊,确定其单位产品能耗、废弃物资源化率等。之后,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对比实验,一组用传统自然发酵,一组用商业菌种控制温度,发掘传统工艺生态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尝试改良传统工艺,增加本地益生菌缩短发酵时间,或者用废弃菌体做饲料添加剂。这种挖掘生物教材实验的生态技术应用场景,并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对比实验、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刻认识绿色技术,还能提高他们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三、加强生态伦理理论观念,建设人与自然共存教学体系

生态伦理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生命、维护生态平衡,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构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想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可从教材中挖掘生态伦理相关内容,通过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来引导他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念 [2]。例如,高中生物必修 2 第 3 章主要介绍了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理论,教材还阐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而这些内容和生态伦理存在密切关系,能够给其提供科学支撑。基于此,生物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关于自然选择的内容,并结合农村实际,向学生讲解耐旱玉米品种选育,让他们对比传统玉米和耐旱玉米的解剖结构异同,引导他们从微观层面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道理。之后,教师可提出人类为高产过度干预作物进化,会不会打破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平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联系农村土地流转中“非粮化”现象,组织一场辩论,让学生分组辩论“保护耕地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应该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通过让学生进行辩论,可以让他们明白人类不是生态系统的“主宰者”,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挖掘生物教材中生态伦理相关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基于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讨论,可以帮助他们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束缚,树立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生态过程的价值观。

再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群落的演替”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中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案例,并分析群落随环境变化的自然规律,理解 “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内核。接着,教师可结合当地矿山复垦实例,展示未经干预的废弃矿坑与人工修复区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观察植物种类、土壤微生物的差异,从群落结构角度分析人类干预对自然演替的影响。随后,教师可提出争议性问题“为加快生态恢复,大规模种植速生树种是否违背自然演替规律?”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生态位知识,对比速生林与本地树种的生态作用,开展“人工干预的尺度与边界”小型辩论。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观察的结合,学生能真切体会到人类活动需尊重自然节律,明白协同而非征服的生态伦理,进而树立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拓展生态文明预警教育,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担当

生态风险预警是对生态环境的“天气预报”,根据这些内容开展生态文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风险的危害性,从而可以增强他们守护生态的责任感。例如,高中生物教材当中包含一些关于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这些生态问题的介绍。高中生物老师就可以此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分析本地气候异常现象,如,极端降水、农作物开花时间提前等,寻找这些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全球变暖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异常带来的经济损失,让他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危害性。此外,生物老师还可让学生分组调研农村面临的生态问题,绘制风险等级图,提出防控办法,设计生态风险预警卡。这种拓展生态风险预警内容让学生进行数据探究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理解抽象的生态危机,这样就能增强他们的危机意识,培养他们形成保护生态的担当意识。

结语

综上,通过设计多种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系统性生态修复能力,并引导他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价值观,还能增强他们危机意识与责任担当,进而可提升农村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因此,农村高中生物教师需积极梳理和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丹娜 . 生态文明教育与高中生物课堂结合的思考 [J]. 求知导刊 ,2025,(13):41-43.

[2] 叶 柳 欣 . 生 态 文 明 教 育 在 高 中 生 物 教 学 中 的 渗 透 路 径 [J]. 家长 ,2025,(1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