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北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动因分析
桑玉青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
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苏北地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经历了剧烈的变革,这种变革无疑共同推动了苏北农村文化的转型。而这转型中的文化思想领域,如果我们不积极占据,就可能被其他势力所取代。因此,以文化建设筑牢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增强农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对于推进新中国的社会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稳定政权和增强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家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而工农联盟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所以,紧密团结工农是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关键途径。而在农村进行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工农的自身素质,还可以在开展文化建设的同时凝聚工农的共识。
文化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农村文化的形态各不相同,各地民众对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也各有差异,甚至会产生误解和冲突,这就导致参与社会建设的人民群众缺乏凝聚力。而在国家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化建设的影响下,民众接受了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面对国家政策时则会产生共同或相似的语言和方法,这就减少了群体成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大大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内聚力,同时维护政权稳定和社会和谐。
建国前,部分地区政权在南京国民政府和日伪政权统治期间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建设措施,但是广大农民并没有从中受益,而是成为了当地政权强化统治的工具。这不但加深了农民本有的政治冷漠,还增强了农民对政府权威的不信任感。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变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执政党。党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树立政府权威,重新获得农民的信任,确立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执政合法性是指一种执政统治或者政治权利让统治者认为是正当、合乎道义的,从而使得民众自愿服从或认可的能力与属性。[ 胡安全.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02):24-30. ]为此,共产党在政治上进行了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建设,遏制了农村传统权威力量,改变了传统农村社会的权利支配体系,提升了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在经济上,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提高农民的获得感,满足农民最迫切的现实利益需求,同时激发农民巨大的政治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农民对鬼神的崇敬思想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对党的信任和尊敬,奠定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的心理基础;在文化上,党要通过文化建设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期许,增强民众对党和国家情感上的皈依和价值上的信服,以增强自身的执政合法性。
二、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现实要求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通过政治动员充分调动群众政治热情达到革命胜利的目的,群众的政治热情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革命直接服务于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因此仅仅依靠提高群众的政治热情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68.]毛泽东强调,随着社会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会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3.]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就成为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途径之一。
在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完成前,封建租佃关系仍然是未进行土地改革的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这样的生产关系必然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虽然土地改革的主体,但其落后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阻碍了土地改革的开展,更不利于发展农业以恢复国民经济。因此为了完成土地改革并发展农业,党放手发动群众,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在弄清地主和农民究竟是“谁养活谁”的道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推动农民学习文化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农民分到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于是掀起了“爱国丰产”劳动竞赛。据江苏省省志记载,1952年与1949年相比,粮、棉、油均有大幅度增长,分别增长33.27%,230.24%和36%。[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63.],这也为党在农村的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国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按照公有化程度从低到高,组成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最终走向合作化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来就包含农民的文化水平问题,就是说没有整个文化的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9.]由此可见,想要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发展生产力不仅要求农民在经济和政治上翻身,还要在文化上翻身。这只有通过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使农民成为有学问、有觉悟的农民,才能让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之中,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的氛围,鼓舞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为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以及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破除旧文化束缚和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社会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已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7.]。这里的污泥浊水自然包括一切反动腐朽的旧文化和旧思想,而这些旧文化和旧思想应当被革命的洪流冲刷干净。因此,随着社会性质和社会建设任务的根本变化,在文化建设上就要求荡涤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残余,以破除落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同时面对新中国迫切的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和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不能只破不立,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都间接认同和扶持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小农经济导致农村更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这就使得封建色彩的传统文化在农村中占据统治地位。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社会急剧变革,战乱纷仍、匪患不断、政权更迭迅速,但是形成人们的认知和价值的文化的转变是缓慢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直至中国全面解放,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的宗教文化、生产习俗和婚丧嫁娶习俗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指导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这种反映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农民的旧文化,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目标相背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为了适应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的经济建设状况,需要国家在封闭保守的农村进行长期的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建立农村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以凝聚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