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理念下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新探索
王铁龙
赤峰市松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024005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韧性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城乡建筑作为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转。本文深入探讨了韧性城市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的新要求。从建筑结构的抗灾性能、适应能力、恢复能力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传统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韧性城市理念下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的新探索,包括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多灾害综合防护策略、建筑结构的可恢复性设计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新理论在提高城乡建筑结构韧性方面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城乡建筑结构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韧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韧性城市;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抗灾性能;可恢复性设计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地震、洪水、飓风、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经济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等非自然灾害。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韧性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韧性城市强调城市在面对各种干扰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其功能的正常运行,快速恢复并适应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城乡建筑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物质基础,其结构质量安全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传统的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主要侧重于满足建筑结构在常规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适用性要求,对于建筑结构在面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时的韧性考虑不足。因此,在韧性城市理念下,探索新的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韧性城市理念的内涵
(一)韧性的定义
韧性最初源于物理学领域,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吸收能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原有形状和性能的能力。在城市领域,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在面对各种干扰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其功能的正常运行,快速恢复并适应变化的能力。
(二)韧性城市的特征
抗灾能力:韧性城市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影响,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这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筑结构的抗震、抗风、抗洪等能力。
适应能力:韧性城市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城市的发展策略和功能布局。例如,在面对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变化时,城市能够合理规划和建设,满足居民的需求。
恢复能力:在遭受灾害或其他干扰后,韧性城市能够迅速恢复其功能和正常运行。这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修复、建筑结构的加固和重建、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等。
学习能力:韧性城市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不断改进和完善城市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的韧性水平。
三、传统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的局限性
(一)单一灾害考虑
传统的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主要针对单一灾害进行设计和评估,如地震、风灾等。然而,在现实中,城市往往面临多种灾害的综合作用,如地震引发的火灾、洪水等次生灾害。单一灾害考虑的设计方法难以满足建筑结构在多灾害情况下的安全要求。
(二)缺乏对建筑结构可恢复性的考虑
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主要关注建筑结构在正常使用和灾害发生时的安全性,对于建筑结构在灾害后的可恢复性考虑不足。在灾害发生后,一些建筑结构虽然没有倒塌,但由于损坏严重,修复成本高、时间长,影响了城市的恢复速度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静态设计理念
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采用静态设计理念,假设建筑结构在其使用寿命内的荷载和环境条件是相对稳定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建筑结构所面临的荷载和环境条件也在不断变化。静态设计理念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适用性降低。
四、韧性城市理念下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的新探索
(一)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是韧性城市理念下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以建筑结构在不同灾害情况下的性能目标为导向,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计算,确保建筑结构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满足相应的性能要求。例如,对于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可以根据地震的强度和概率,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如防止倒塌、控制损伤等。然后,通过优化建筑结构的设计,如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加强结构的连接等,实现这些性能目标。
(二)多灾害综合防护策略
为了应对城市面临的多种灾害,需要采用多灾害综合防护策略。该策略综合考虑不同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制定全面的防护措施。例如,在设计城市排水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暴雨引发的洪水,还要考虑地震等灾害对排水系统的破坏。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排水系统,提高其抗灾能力和恢复能力。同时,对于建筑结构,可以采用多种防护措施,如抗震、抗风、防火等,提高建筑结构的综合抗灾性能。
(三)建筑结构的可恢复性设计
建筑结构的可恢复性设计是提高建筑结构韧性的重要手段。该设计方法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在灾害后的可恢复性,通过采用可更换构件、预制构件等设计理念,降低建筑结构在灾害后的修复难度和成本。例如,对于一些关键构件,可以设计成可更换的形式,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快速更换受损构件,恢复建筑结构的功能。同时,采用预制构件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施工速度和质量,缩短建筑结构的修复时间。
(四)考虑动态变化的设计理念
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需要考虑建筑结构所面临的动态变化。这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这些动态变化因素,采用灵活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使建筑结构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例如,在设计建筑结构的基础时,可以考虑采用可调节的基础形式,以适应地基沉降等变化。
五、结论
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是对传统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多灾害综合防护策略、建筑结构的可恢复性设计以及考虑动态变化的设计理念等新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城乡建筑结构的韧性,满足韧性城市建设的要求。
在未来的城乡建筑结构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应积极应用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的控制和管理,提高城乡建筑的抗灾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韧性城市理念和城乡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理论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和标准,为韧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韩昕彤.韧性城市理念下卫河新乡城区段蓝绿空间融合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4.DOI:10.27277/d.cnki.gsdnu.2024.000307.
[2]王洁琳.韧性城市理念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研究[D].集美大学,2023.DOI:10.27720/d.cnki.gjmdx.2023.000177.
[3]邹方方.韧性城市理念下城市洪涝防控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22.DOI:10.27466/d.cnki.gzzdu.2022.00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