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周长玲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150500

一、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功能的时代定位

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基础课程的核心支柱,长期以来承担着抽象思维训练与逻辑推理建构的功能,但在新时代教育范式转型背景下,其课程属性已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塑造与人格培育的复合功能结构。面对新工科发展、数智融合提速与工程伦理问题凸显等多重时代命题,高等数学不再是“中性知识”的封闭体系,而是育人全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承载体,其课程思政功能应定位于“数理支撑 + 精神引领”的双重坐标。一方面,数学作为技术理性之母,其形式化语言与演绎体系对学生专业能力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决定了其必须为专业伦理判断、技术边界意识与系统思维能力的建构提供逻辑支持;另一方面,数学之中蕴含的严谨性、公正性与追求真理的精神范式,天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核与价值隐喻,应通过教学情境设计、案例引导与范式转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科学精神与责任意识的内在张力,完成从知识认知向价值认同的深层跃迁。

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聚焦知识掌握忽视价值引领与行为转化

当前高等数学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仍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题型适应能力及计算精度为主要指标,评价体系高度依赖笔试成绩与标准化答题,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职业意识与行为选择倾向。这种“知识中心主义”导向削弱了课程思政对学生品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感激发的有效性,无法体现思政育人的真正内涵,导致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环节被边缘化,思政效果难以被真实识别与追踪。

(二)评价维度设计单一缺乏对德技融合成效的综合衡量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评价普遍存在评价维度扁平化问题,缺乏将“技术能力”与“价值导向”进行协同测评的系统设计。一方面,教学评价往往仅聚焦学习结果中的技术表现,忽略学生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是否能够展现出道德判断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现有指标体系缺乏对学习过程中文化理解力、伦理敏感性和群体协作精神等软性能力的定向观察与量化表达,导致“德技双修”目标流于形式,课程成效难以实现整体评估。

(三)数据采集方式滞后无法捕捉学生认知与态度的动态变化

当前课程思政评价多依赖阶段性测验与课后问卷等静态数据形式,缺乏对课堂交互、认知转变、情感投入等动态指标的连续追踪机制,难以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深层价值动因及其随时间演化的趋势。传统采集方式未能借助数字化工具对学生行为轨迹、语言特征、参与频率等进行多维建模,造成评价结论对实际育人过程的反映滞后、颗粒度粗糙,难以支撑课程优化与个性化教学策略制定。

(四)反馈机制薄弱评价结果难以服务教学改进与精准施策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评价普遍存在反馈链条断裂的问题,评价结果通常停留在汇总呈现或简单归档的层面,未能形成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行为之间的有机联动。教师难以基于学生价值成长轨迹调整课程重难点或优化教学节奏,学生也难以从评价中获得关于自身价值取向、行为表现和思想成长的实质性引导,导致评价功能被削弱为结果呈现工具,无法承担教学诊断、策略修正与成效验证的核心任务。

三、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优化对策

(一)拓展课程思政覆盖面

优化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突破传统评价对知识掌握的狭隘聚焦,拓展至涵盖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维育人成效的整体性测评结构。应从课程教学全过程入手,将思政元素嵌入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设计与课堂互动反馈等环节中,使评价内容覆盖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价值认知的准确性、道德判断的成熟度与行为倾向的稳定性。通过构建以“认知—认同—内化—践行”为主线的评价维度链条,实现从显性知识测评向隐性价值监测的系统转化,增强评价体系对育人实效的感知能力与导向功能。

(二)构建德技融合的综合评价模型

需基于“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育人逻辑,重构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评价结构,形成涵盖知识掌握、工程应用、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的多维交叉评价模型。在模型构建上,应引入矩阵式指标设计思维,将专业能力维度(如模型构建、算法理解、解题效率)与思政能力维度(如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社会感知)进行关联配置,设置综合性评价任务如“带有伦理冲突的建模案例分析”“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等,检验学生在复杂任务中实现价值内化与知识转化的能力,从而实现课程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效协同。

(三)引入智能分析与实时追踪工具

在技术赋能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与学习分析技术构建动态、实时、可视的评价系统。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轨迹、交互语言、思维路径与情绪波动,建立个性化学习画像,实现对其认知发展与价值取向的全过程跟踪与精准识别。借助语义识别工具对学生建模报告、课堂表达、线上互动进行多维文本分析,可量化其伦理意识水平、问题意识深度与社会责任感表现,使课程思政效果从“看不见、摸不清”走向“能度量、可诊断”,为教学过程调优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四)建立教学闭环与调控模型

构建以评价结果驱动教学改进的闭环机制,是实现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精准化育人的关键。评价体系应内嵌动态反馈模块,实现评价—反思—调控—再评价的迭代运行。教师端通过系统推送的学生价值认知偏差报告、学习障碍图谱等结果数据,可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资源投放、设计针对性德育引导;学生端则应获得关于自身思维结构、价值立场与行为反应的结构性反馈,促使其在自我监控中完成认知调适与价值校准。通过系统联动、多方反馈、阶段评估,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思政育人闭环,实现课程内容与价值导向的协同进化。

结语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基础学科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不仅承载着逻辑思维与技术能力的训练使命,更肩负着培育学生价值认同、责任意识与伦理素养的育人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内涵式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支点。唯有实现德技融合、评价精准、反馈高效,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为培养具备专业本领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洪叶 .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路径与效果评估 [J]. 求贤 ,2025,(06):44-45.

[2] 杨平平 . 大数据驱动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构建策略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3):96-98.

[3] 唐 凤 玲 . 课 程 思 政 融 入 高 数 教 学 的 探 索 实 践 [J]. 现 代 职 业 教育 ,2021,(33):6-7.

[4] 张红玉 . 高职高等数学课堂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分析和实践 [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23(03):75-78.

[5] 龙奕羽 . 素质教育视野中高数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3):184-185.

作者简介:

周长玲(1992.9—),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硕士学位,专业:数学,研究方向: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