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给水系统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

许瑞静

鑫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453400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水质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给水系统中的消毒副产物(DBPs)成为了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消毒副产物主要是在水处理中使用氯类消毒剂时产生的有害物质,这些副产物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并且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癌症等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如何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成为了给水系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消毒副产物的成因和对人体的危害,介绍了当前城市给水系统中消毒副产物的主要类型及其控制标准,并重点探讨了几种常见的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如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混合消毒法以及膜过滤技术等。通过比较不同控制技术的优缺点,本文总结了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技术途径,并提出了未来城市给水系统中消毒副产物控制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消毒副产物、城市给水系统、水处理技术、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

引言

随着城市供水系统的不断发展,水质安全成为公共健康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传统的水处理过程中,氯化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然而,氯化消毒过程中不仅能去除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还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一系列的消毒副产物。消毒副产物(DBPs)是水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其主要包括三卤甲烷类(THMs)、卤乙酸类(HAAs)等。这些消毒副产物不仅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而且长期饮用含有消毒副产物的水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保局(EPA)等机构均已发布相关标准,限制消毒副产物的浓度,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尽管现代水处理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但如何有效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成为了城市给水系统中的一大挑战。

消毒副产物的危害性在于其长期积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研究表明,消毒副产物的摄入与癌症、肝脏和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降低消毒副产物的浓度,不仅能提高水质的安全性,还能降低与饮用水相关的健康风险。为了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近年来,水处理技术研究逐渐转向多种消毒方法的联合应用和技术创新。本文旨在分析城市给水系统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机制,探讨当前主要的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一、消毒副产物的成因及危害

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氯化消毒过程中,氯类消毒剂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如腐殖质)反应,生成一系列化学物质。根据研究,氯化消毒过程中最常见的消毒副产物是三卤甲烷类(THMs)和卤乙酸类(HAAs)。三卤甲烷类包括氯仿、溴仿、氯乙烯等,其中氯仿被认为是最为常见且最具危害性的消毒副产物。卤乙酸类包括三氯乙酸(TCA)和二氯乙酸(DCA)等,它们的生成与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和氯化消毒剂的投加量密切相关。水中的腐殖质、氨氮等天然有机物,与氯类消毒剂反应时会生成不同的消毒副产物。不同水源的有机物成分不同,导致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和浓度也会有所差异。

消毒副产物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人体的潜在影响。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含有消毒副产物的水源中,可能增加患癌症、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三卤甲烷类和卤乙酸类被列为可能的致癌物,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肺癌、肝癌、膀胱癌等癌症的发生。消毒副产物对孕妇、婴幼儿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尤其具有较大的健康风险。此外,消毒副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其在水环境中的长期积累,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二、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为了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各国水务部门和科研机构一直在探索新型的消毒和水处理技术。当前主要的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包括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混合消毒法、膜过滤技术以及生物处理等方法。

臭氧消毒作为一种高效的消毒方法,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且不产生三卤甲烷类等消毒副产物。臭氧在水中分解后产生的过氧化氢能够进一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其与氯类消毒剂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潜力。然而,臭氧消毒需要较高的设备投入和运营成本,且臭氧本身易分解,因此在大规模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难度。

紫外线消毒技术则通过强紫外线辐射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紫外线消毒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还能避免水质的二次污染。紫外线消毒具有反应快速、操作简便、没有化学残留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中。然而,紫外线消毒的效率受到水中悬浮物和浑浊度的影响,在水质较差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或更高的紫外线强度。

混合消毒法结合了传统氯化消毒与臭氧或紫外线消毒的优点,能够同时发挥多种消毒技术的优势。通过合理配比和精确控制不同消毒剂的投加量,可以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同时保证消毒效果。混合消毒法已在一些城市的水处理厂中得到应用,但其优化调控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膜过滤技术则通过物理过滤的方式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避免有机物与氯类消毒剂的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膜过滤技术包括反渗透、超滤等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然而,膜过滤技术存在膜污染、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在大规模应用中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三、城市给水系统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的优化

在城市给水系统中,单一的消毒副产物控制方法往往无法全面解决问题。因此,优化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应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合理选择消毒剂是降低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关键。不同消毒剂与水中有机物的反应程度不同,优化消毒剂的使用量和种类,能够显著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其次,应加强水质监测和在线监控,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针对不同水质条件调整消毒方案。实时监测水中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的浓度,为优化消毒工艺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化调度系统有望应用于消毒副产物控制中。通过对水质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预测,可以智能调节消毒剂的投加量和消毒工艺,进一步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并提高水质安全性。

四、结论

本文对城市给水系统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消毒副产物的成因、危害以及现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混合消毒法和膜过滤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并提高水质安全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智能优化的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将在提高水质管理效率、降低健康风险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淑颖,卢宇翔,董淑彤,等.污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过程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2(06):1-15.DOI:10.16088/j.issn.1001-6600.2024070701.

[2]葛明明.包装饮用水微生物及消毒副产物的控制与平衡[J].净水技术,2024,43(09):44-53.DOI:10.15890/j.cnki.jsjs.2024.09.006.

[3]封涛涛,王斌,李江,等.城镇污水厂新污染物赋存特征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24,42(11):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