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俄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崔欣宇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一、大学俄语课程思政融入的现实背景
在全国高校立德树人总体战略引领下,“课程思政”理念已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至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其政策源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各类课程都要守好责任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明确要求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并融入课堂。对于俄语专业而言,作为外语教育中兼具语言技能、文化传递与国家战略承载功能的关键专业,其课程思政融入具有天然路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俄人文交流、教育合作愈发密切,中俄高校联合办学不断增加,对俄语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二、当前大学俄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思政元素嵌入俄语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足
顶层目标、语篇选择、任务序列与评价证据之间缺少“学习产出—价值达成”的逆向对齐,思政元素多以点状插入而未形成跨学期的主题主线与难度梯度;教材语料聚焦文学叙事与新闻通稿,忽略国家治理、科技创新、国际规则等高关联语域,导致价值议题与学术语体不等配;语法、词汇到语用的教学进程未构建“知识—价值双螺旋”结构,语言要点与价值命题脱耦;活动设计偏重理解与表达,缺乏以证据为中心的论证、比较与决策任务,难以沉淀可观测的高阶产出;跨课程协同不足,前后续课程未通过“体裁链—任务链—议题链”联动实现纵向螺距,出现情境重复、目标漂移与教学效能流失。
(二)俄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学术俄语+价值教育”的复合胜任力供给不足,部分教师对思政目标的学理阐释与课堂可操作化之间存在转译断层,易将复杂议题处理为道德化宣示而非证据驱动的学术探究;议题遴选的边界与敏感度把握不稳,案例缺乏事实性、可证伪性与多视角性标准,难以支撑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解释力的生成;任务设计停留在文本再述层级,缺少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表现性产出及基于标准的评分规程;对学习分析、语料工具与生成式技术的教学化调用不足,过程性诊断与个性化干预缺位;教师发展生态薄弱,研修共同体、同侪观课与示范课程库未形成范式沉淀与可迁移的设计资产。
(三)教学资源与评价机制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有效支撑
资源建设存在“可读不可教”的结构性缺陷,缺少围绕关键议题构建的多模态俄语语料包、活动脚本与评价样例的模块化供给,语料的来源可追溯性、更新时效与合规审核机制不健全;评价设计重态度描述轻证据链条,缺乏与价值指标同构的表现性任务与评分量表,难以捕捉跨情境迁移与长周期变化;数据治理呈“孤岛化”,平台日志、作业文本与课堂观察未形成闭环,无法支撑基于证据的课程迭代;外部质量保证与校内督导接口松散,缺少可审计基准与纵向监测;学术诚信与版权合规规则滞后,第三方素材与生成内容的风险评估、授权存证与版本管理未纳入资源生命周期。
(四)学生思政认知接受度与俄语专业兴趣存在一定张力
价值话语与技能增益的即时可感知性不足,动机—价值耦合不稳,学生易采取策略性顺从而非深度认同;议题难度与语言可及性失衡,出现“高道德负荷—低语言支撑”的认知过载,影响投入质量;课堂互动以观点表达替代证据建构,缺乏数据、文献与跨语料比较的论证规范,批判性与解释力未能在真实任务中固化;个体差异未被精细画像并转化为分层任务与多路径达成,专业方向、职业取向与学习支持的匹配度偏低;情境真实性不足,校内活动与跨文化真实交流脱嵌,价值立场难以通过公共传播、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沉淀为可观察的行为性证据。
三、优化大学俄语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路径设计
(一)围绕主题主线重构俄语教材思政内容分层融入机制
当前俄语教材在思政内容嵌入方面普遍存在价值命题零散、任务序列脱节、语言载体匮乏等问题,亟需以主题主线为统摄重构其内容体系。应以国家发展议题、社会热点现象与文化核心要素为主题主干,构建横向覆盖政治、经济、外交、人文多个维度,纵向贯穿初级至高阶课程阶段的多层级模块化内容结构。在文本选择上,注重语体的功能契合性与价值的内在延展性,优先选用体现国家战略叙事和当代表达方式的政策类、科普类与媒体评论类语篇。在知识点设计中实现语言知识与价值观引导的深度融合,如通过“语言结构—语义框架—价值意涵”三维对应关系,使语法教学承载意义建构功能。
(二)结合俄语国家热点时政构建具有时效性的思政语料库
俄语课程思政内容需摆脱静态教材文本的局限,动态嵌入具有鲜明时代感与国际视野的实时语料,以增强教学的现实穿透力与价值引领力。构建可持续迭代的俄语思政语料库,应从官方通报、主流媒体、国际组织等权威渠道获取内容,重点聚焦中俄战略协作、“金砖 + ”框架、人道主义对话、科技伦理博弈等前沿议题。采用语料分级机制,按照语言难度、思政强度与教学适配度进行模块化标注与动态更新,实现从原文到教学文本、从语料到任务的多层转化。配套开发任务引导语、知识点提示与批判性思维引导语,使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可调取、可转换、可扩展。
(三)加强人文与价值引导并重的课程目标体系建设
大学俄语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核心,不仅在于传授语言技能,更在于塑造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国家意识与全球视野的价值取向。需重构课程目标体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等重并举。在宏观层面,应明确课程目标的三重维度:语言能力达成、跨文化理解深化、核心价值认同;在微观层面,具体到每一个教学单元,目标设计应围绕“语言行为—价值情境—认知建构”的逻辑展开,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意图的内嵌式融合。加强对任务型目标的精准化定义,通过融入文化比较、议题写作、价值辩论等深层输出任务,促发学生从“说俄语”转向“用俄语解释中国立场、表达中国经验”。
(四)分阶段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深化国家认同与文化认知
俄语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摒弃“价值灌输”的静态模式,转向以阶段性语言实践任务为载体的“体验—内化—生成”路径,引导学生在真实语用中建构认同、升华理解。教学设计应依据学生语言能力与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基础阶段、融合阶段与外化阶段。在基础阶段,重点通过图文语料导入和日常交际任务,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国话语体系与主流价值观念的俄语表达框架;融合阶段应引入国际议题背景下的角色扮演、跨文化调解等任务,促进学生在价值对比中形成立场自觉与判断能力;外化阶段则应构建以公众传播、模拟辩论、跨境项目交流为导向的高阶实践平台,推动学生以俄语为工具进行国家形象传播与文化立场表达。
结语
大学俄语课程思政建设需实现语言教学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唯有立足国家立场、聚焦时代议题、贯通专业逻辑,方能构建具有战略高度与育人实效的思政体系,培育具备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丽艳 , 麻兰坤 . 第二外语“俄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J].教育教学论坛 ,2025,(18):133-136.
[2] 苏 成 贵 . 高 校 俄 语 教 学 中 实 施 课 程 思 政 的 策 略 探 究 [J]. 大学 ,2025,(09):128-131.
[3] 孙 思 婧 . 课 程 思 政 视 域 下 大 学 俄 语 教 学 改 革 与 实 践 [J]. 大学 ,2025,(03):113-116.
[4] 张书瑜 , 李雅君 , 马义霞 .“高中 - 高校”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推进的意义及路径 [J]. 教书育人 ,2024,(32):9-13.
[5] 高慧敏 . 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案例研究 [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05):138-140.
作者简介:
崔欣宇(1997.07-),女,汉族,籍贯:黑龙江哈尔滨市,硕士学位,专业: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外语教育、俄罗斯文学 职称:讲师 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