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的融合策略

作者

范叶玲 何流

云南大学 65009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承载着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更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然而,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许多滨水区域因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休闲功能也大打折扣。如何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实现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白石江公园作为城市滨水景观的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白石江作为曲靖市的母亲河,曾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生态问题,如水质污染、河岸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白石江公园的建设与改造不仅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也是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白石江公园的深入研究,探索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的策略,不仅能够为白石江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还能够为其他类似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与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论文以白石江公园为例,旨在探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的有效策略。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深入分析白石江公园当前的生态现状与休闲功能需求,明确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等相关理论,提出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的设计原则与具体策略,包括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植物配置的生态化、休闲设施的生态友好设计等方面。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验证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城市滨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白石江公园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生态与休闲的双赢,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

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修复理论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过程。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河岸带生态修复等方面。通过构建生态湿地、种植水生植物、恢复自然河岸线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滨水区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休闲功能理论

休闲功能是指城市滨水景观为居民提供的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社交交流等功能。良好的休闲功能设计可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休闲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应注重设置亲水平台、步行道、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区等功能区域,同时提供舒适的休息设施和便捷的交通配套。

(三)融合理论

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的融合是指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将生态修复措施与休闲功能设施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将生态修复区域与休闲活动区域相互融合,既可以为居民提供优美的休闲环境,又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2 白石江公园概况

白石江公园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是曲靖市重要的城市滨水公园之一。公园规划面积约为 15.21 万平方米,河道总长度 1492 米。近年来,曲靖市麒麟区以“源头治污”为原则,采取防、控、治相结合的方式,对白石江流域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白石江公园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3 白石江公园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生态修复措施

1. 水质净化

白石江公园通过建设生态湿地、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对河道水质进行净化。生态湿地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水生植物则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

2. 河岸带生态修复

公园采用自然河岸线设计,保留了部分原生植被,并种植了多种本土植物,构建了多层次的植被结构。这些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为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白石江公园通过增加植物种类和构建生态廊道,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环境。公园内设置了多处观鸟平台和亲水平台,方便市民观察和亲近自然,增强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二)休闲功能设计

1. 亲水平台

公园在河岸宽阔地段修建了三座亲水平台,满足市民亲水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公园景观的功能性和趣味性。亲水平台的设计不仅方便市民观赏江景,还可以进行垂钓、摄影等活动。

2. 步行道与自行车道

公园内建设了完善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将各个功能区域相互连接。这些道路不仅方便市民出行,还为市民提供了运动健身的空间,促进了市民的身体健康。

3. 休闲广场与廊架

公园内建设了两处廊架,廊架不仅可供市民观赏、游玩、休息和婚纱拍摄,还增强了公园的立体景观效果。此外,公园还设置了多个休闲广场,为市民提供了集会、表演、健身等活动的空间。

(三)融合成效

白石江公园的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吸引了大量鸟类和野生动物栖息。同时,休闲功能的完善也为市民提供了优美的休闲环境,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曲靖市的一张生态名片。

4 白石江公园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的协调性不足

虽然白石江公园在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两者协调性方面仍存在不足。部分生态修复区域与休闲活动区域的划分不够明确,导致游客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干扰。例如,一些亲水平台和步行道距离生态湿地较近,游客的频繁活动可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公众参与度较低

公众参与在滨水区生态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白石江公园在公众参与方面仍存在不足。公园的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设计主要由政府部门和专业设计师完成,公众参与的机会较少。这导致公众对公园的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了解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三)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性不足

白石江公园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主要采用了传统的生态湿地建设和植物种植等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园的生态环境,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公园尚未采用先进的雨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无法充分发挥生态修复的效益。

5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的策略

(一)加强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的协调性

1.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合理规划生态修复区域与休闲活动区域的空间布局,避免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可以通过设置生态缓冲带,将生态修复区域与休闲活动区域进行隔离,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修复目标和休闲功能需求,设计多样化的空间形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优化功能区域设计

在生态修复区域内,可以设置一些小型的观景平台和步行道,方便游客观察和了解生态修复的过程。在休闲活动区域内,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环保材料和生态设计手法,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二)提高公众参与度

1. 增加公众参与机会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如生态讲座、工作坊、志愿者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可以邀请公众参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公园的设计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

2. 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公园的管理和维护。可以通过设立举报热线、意见箱等方式,方便公众对公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和反馈。同时,可以组织公众参与公园的生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提高公众对生态修复效果的关注度。

(三)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1. 引入先进的雨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引入先进的雨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质。例如,可以采用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技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同时补充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

2. 应用生态工程技术

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构建人工湿地、恢复自然河岸线等,有助于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优美的休闲环境。

结论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的融合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白石江公园作为曲靖市麒麟区的重要滨水景观,其在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强生态修复与休闲功能的协调性、提高公众参与度、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创新等策略,可以进一步提升白石江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