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载体类型对Ni-Co 双金属催化剂苯加氢稳定性的作用规律

作者

李亮

濮阳市中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南濮阳 457000

引言

环己烷是合成尼龙、聚酯等高分子材料的核心原料,苯加氢是其主流制备路径,催化剂性能直接决定工艺效率与经济性,Ni-Co 双金属催化剂依托高加氢活性成为研究热点,长期反应中却易因活性组分团聚、积碳失活,稳定性问题限制工业应用。载体可调控活性中心结构、传质效率及抗积碳能力以影响催化剂稳定性,揭示不同载体对 Ni-Co 双金属催化剂苯加氢稳定性的作用机制,能针对性优化催化剂设计,推动苯加氢工艺向高效、稳定方向升级,具备重要实践价值。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催化剂制备与载体选择

选取 Al ₂ O ₃、SiO ₂、TiO ₂三种典型载体,基于等体积浸渍法制备 Ni-Co 双金属催化剂。先确定 Ni、Co 活性组分摩尔比 1:1、总负载量 10% 的参数,以硝酸镍、硝酸钴为金属盐源,按化学计量比配制均一金属盐溶液,确保金属离子浓度与载体孔隙体积相匹配;将载体与溶液充分混合后静置 12h,让金属离子均匀渗透至载体孔隙内部,随后置于 393K 鼓风干燥箱中干燥 4h,逐步去除孔隙内水分以避免金属盐团聚,最后在 773K 惰性气氛(N ₂)中焙烧 3h,促使金属盐分解为金属氧化物且与载体形成初步相互作用,最终得到标记为 Ni-Co/ Al ₂ O ₃、Ni-Co/SiO ₂、Ni-Co/TiO ₂的催化剂。

1.2 催化剂表征及苯加氢性能评价

采用 X 射线衍射仪(XRD,工作电压 40kV、电流 40mA ,扫描范围 10° -80°)确定 Ni、Co 活性组分晶相及晶粒尺寸,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微观形貌与活性组分分散性,利用程序升温还原(H ₂ -TPR,升温速率 10K/min,H ₂体积分数 10% )分析金属 - 载体相互作用强度,通过化学吸附仪结合 Langmuir 模型计算活性比表面积 [1]。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搭建苯加氢系统,催化剂经压片筛分至 20-40 目后,于 373K、 1.0MPa 、氢苯摩尔比 8:1、液体空速2h ⁻ ¹ 条件下开展反应,产物采用气相色谱(GC-2014)在线分析,连续反应100h 期间每 10h 进行取样,依托活性曲线与线性拟合量化载体对催化剂长效稳定性的作用。

2 载体类型对催化剂结构特征的影响

2.1 载体对活性组分晶相结构与微观形貌的调控

对 比 三 种 催 化 剂 的 XRD 图 谱,Ni-Co/Al ₂ O ₃ 中 Ni( )、Co( 2Θ=47.5° °)特征峰宽化且峰高较低,谢乐公式计算晶粒尺寸 3-4nm ,Al ₂ O表面羟基与金属离子的强配位作用限制了原子迁移;Ni-Co/SiO ₂特征峰尖锐且峰强高,晶粒尺寸 6-7nm ,SiO ₂表面的惰性使其仅靠弱范德华力结合金属,导致粒子易聚集;Ni-Co/TiO ₂除基础峰外,还可见 2Θ=27.5° °、36.1°的 Ni-TiOCo-TiO ₂复合氧化物峰 [2]。TEM 观察显示,Ni-Co/Al ₂ O ₃活性组分呈 2-4nm 球形颗粒,均匀分散在 Al ₂ O ₃介孔( 5-10nm )表面;Ni-Co/SiO ₂颗粒分布不均,多为 5-8nm 且局部团聚成 8-10nm ;Ni-Co/TiO ₂形成核壳结构,颗粒 3-5nm ,反应100h 后仅增至 5-6nm ,团聚程度远低于 Ni-Co/SiO ₂( 12-15nm) 。

2.2 载体与活性组分相互作用强度及影响因素

H ₂ -TPR 测试中,Ni-Co/Al ₂ O ₃仅出现 523-573K 的宽化还原峰,高于单金属氧化物还原温度(450-500K),因Al₂ O₃表面羟基与Ni² ⁺、Co² ⁺形成稳定M-O-Al键(M 为 Ni 或 Co),增强金属离子电子云密度提升还原能;Ni-Co/SiO ₂还原峰为 473-523K 的单峰,接近单金属氧化物温度,表明 SiO ₂与活性组分仅弱范德华力结合,易被 H ₂还原;Ni-Co/TiO ₂出现两个分离峰,493-513K 对应自由态Ni² ⁺、Co² ⁺还原,543-563K 对应与 TiO ₂成键的结合态离子还原,TiO ₂焙烧温度从 773K 升至 873K 时,高温峰升至 563-583K,证明载体晶体结构更规整,与活性组分相互作用强度提升。

3 载体类型对催化剂苯加氢稳定性的作用规律

3.1 载体对催化剂活性衰减速率的影响

100h 连续苯加氢连续反应中,三种载体催化剂活性衰减呈现明显梯度:Ni-Co/Al ₂ O ₃初始苯转化率 98% ,最终降至 82% ,衰减速率 0.16%/h ,Al ₂ O ₃ 表面羟基与 Ni² ⁺、Co² ⁺形成强配位键,锚定活性金属颗粒,373K 反应温度下金属原子难迁移团聚,持续维持充足活性位点;Ni-Co/SiO ₂初始转化率 97% ,最终仅余 65% ,衰减速率 0.32%/h ,SiO ₂表面惰性使其与活性组分仅靠弱范德华力结合,金属颗粒易受温度影响扩散聚集,活性位点急剧减少 [3]。Ni-Co/TiO ₂初始转化率 96% ,最终降至 78% ,衰减速率 0.18%/h ,其形成的 Ni-Ti、Co-Ti 复合氧化物对活性金属形成一定束缚,相互作用虽弱于 Al ₂ O ₃但仍有效减缓颗粒团聚,且反应全程无副产物,排除副反应对活性衰减的干扰。

3.2 载体对催化剂抗积碳性能的影响

反应结束后经热重分析(TGA)与 Raman 光谱表征,载体对催化剂抗积碳性能的调控差异显著:Ni-Co/Al ₂ O ₃积碳量仅 2.1% ,Raman 光谱中 1580cm ⁻ ¹(石墨化碳特征峰)无明显峰形,积碳以无定形碳为主,Al ₂ O ₃表面酸性位点少,不易过度吸附苯环中间体,能抑制碳链进一步聚合;Ni-Co/SiO ₂积碳量达 5.3% ,1580cm ⁻ ¹ 处峰强显著,出现难清除的石墨化碳,SiO ₂表面惰性使其无法调控吸附行为,苯分子易在活性金属表面长时间停留,发生吸附聚合形成长链碳并转化为石墨化碳;Ni-Co/TiO ₂积碳量 3.5% ,介于两者之间,其表面 Ti ⁴⁺ /Ti³ ⁺氧化还原对可持续提供活性氧物种,促进积碳与活性氧反应生成 CO ₂以减少积碳积累,故 Raman 图谱中石墨化峰强度弱于 Ni-Co/SiO ₂。

3.3 载体对催化剂结构稳定性的调控作用

对比反应前后的 XRD 与 TEM 表征结果,载体对催化剂结构稳定性的调控作用清晰可见:Ni-Co/Al ₂ O ₃活性组分晶粒从 3nm 长到 4.5nm ,增幅 50% ,Al ₂ O ₃原有的介孔结构(孔径 5-10nm )保持完整未坍塌,强相互作用限制着金属原子迁移,载体骨架稳定性又好,为活性颗粒持续提供支撑;Ni-Co/SiO ₂晶粒从 6nm 增至 12nm,增幅达 100% ,TEM 看到 SiO ₂载体有局部熔融烧结,表面平整度下降,SiO ₂与活性组分相互作用弱,拦不住金属颗粒团聚,高温下自身热稳定性也不够,造成结构劣化;Ni-Co/TiO ₂晶粒从 4nm 长到6nm,增幅 50% ,XRD 显示金属 - 载体界面 Ti-O-M 键(M 为 Ni 或 Co)特征峰强度没明显变化,TEM 里活性颗粒还紧紧附着在 TiO ₂表面没剥离,说明 TiO ₂与活性组分界面结合力较强,既能抑制颗粒团聚,又能维持载体结构稳定,印证载体 - 活性组分相互作用强度和结构稳定性正相关。

4 载体调控催化剂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4.1 载体- 活性组分相互作用的作用机理

Al ₂ O ₃载体表面分布大量羟基(-OH),浸渍与焙烧过程中,羟基会和Ni² ⁺、Co² ⁺形成稳定的 M-O-Al 配位键(M 为 Ni 或 Co ),这类化学键能把活性金属离子牢牢固定在载体表面,限制反应中金属原子的迁移路径,防止颗粒团聚,进而构建结构稳定的活性中心;SiO ₂载体表面羟基数量少且化学惰性强,与 Ni、Co 活性组分仅靠弱范德华力结合,这种作用力无法约束金属原子的热运动,反应温度下金属原子容易扩散并相互聚集,造成活性中心数量减少;TiO ₂载体具备独特电子传输特性,表面 Ti ⁴⁺可与 Ni、Co 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 Ni-Ti-O、Co-Ti-O 金属 - 载体界面化合物,既增强活性中心的结构稳定性,又能调控活性金属的电子态,让苯分子吸附能与活化能垒处于最优区间,减少因吸附过强或过弱导致的活性位点失活,延缓活性衰减。

4.2 载体孔结构与表面性质的协同效应

Al ₂ O ₃载体的介孔结构(孔径 5-10nm )能降低苯与环己烷在孔道内的扩散阻力,为反应提供充足传质通道,其表面弱酸性位点还可通过氢键与苯分子形成适度吸附,促进苯环活化,且弱酸性可避免苯分子过度质子化引发的深度加氢或碳链聚合,抑制副反应与积碳生成,实现孔结构传质优势与表面酸性调控的协同;SiO ₂载体虽有 10-20nm 的大孔结构,传质阻力更低,但表面无活性位点,无法调控苯吸附强度与反应路径,苯分子易在活性金属表面长时间停留,发生聚合反应形成积碳,大孔结构的传质优势被表面惰性带来的积碳问题抵消;TiO ₂载体的微孔 - 介孔复合结构(孔径 2-8nm )中,微孔可借空间限制效应抑制活性组分颗粒长大,介孔保障传质效率,表面 Ti ⁴⁺ /Ti³ ⁺氧化还原位点还能持续生成活性氧,促进积碳氧化分解,实现孔结构限制与表面氧化还原性能的协同,显著提升催化剂稳定性。

4.3 反应过程中载体的动态调控作用

反应初期(0-20h),三种载体都能借自身作用力暂时固定活性组分,苯转化率均维持在 95% 以上,高活性来自新鲜催化剂充足的活性位点;反应中期(20-60h),SiO ₂载体与活性组分的弱相互作用抵不住温度影响,金属颗粒开始团聚,活性位点减少,积碳也快速生成,苯转化率以 0.32%% 的速率下降 [4]。Al ₂ O ₃载体靠强配位键持续锚定活性组分,颗粒团聚缓慢,弱酸性又抑制积碳生成,转化率下降速率仅 0.16%/h ,TiO ₂载体表面氧化还原反应持续进行,少量积碳被及时清除,界面化合物稳定活性中心,转化率下降速率 0.18%/h ;反应后期(60-100h),Al ₂ O ₃载体催化剂仍保持 82% 的转化率,TiO ₂载体降至78% ,SiO ₂载体却因严重团聚(颗粒直径达 12nm )与大量积碳( 5.3% ),转化率仅 65% ,已接近失活,这一动态过程清楚显示载体通过调控活性中心稳定性与反应环境,直接决定催化剂的长效稳定性能。

结语

载体类型对 Ni-Co 双金属催化剂苯加氢稳定性的调控作用显著,Al ₂ O ₃凭借强金属 - 载体相互作用与介孔结构,能抑制活性组分团聚、减少积碳,使催化剂活性衰减最慢;SiO ₂与活性组分作用弱,易发生颗粒团聚与积碳,稳定性最差;TiO ₂通过形成金属 - 载体复合氧化物,性能介于两者之间。明确不同载体的作用规律与机制,可为设计高稳定性苯加氢 Ni-Co 双金属催化剂提供关键依据,助力相关化工工艺高效应用。

参考文献

[1] 段姗姗 . 高效 Ni 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 CH4-CO2 重整性能研究 [D]. 太原理工大学 ,2024.

[2] 刘海志 .Pt-Co 双金属催化剂协同促进 CO2 氧化丙烷脱氢制丙烯研究[D]. 宁夏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