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火电厂集控运行中锅炉燃烧调整的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

贾璐

陕煤电力略阳有限公司

引言

火电厂集控运行以集中监控、协同调控为核心,将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关键设备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其中锅炉作为能量转化的核心设备,其燃烧状态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能。锅炉燃烧过程涉及燃料特性、空气供给、温度场分布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任一环节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燃烧效率下降、污染物排放超标,甚至引发炉膛结焦、爆管等安全隐患。燃烧调整技术通过对燃料与空气的配比、燃烧器工况、炉膛热负荷分布等进行动态优化,在满足机组负荷需求的同时,实现 “高效、低耗、环保” 的运行目标。随着新能源并网比例提升,火电机组需频繁参与调峰,锅炉燃烧系统面临更大的工况波动挑战,因此深入解析燃烧调整的关键技术,对提升集控运行的适应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 燃烧调整的基础条件与前期准备

1.1 煤质特性的精准分析

燃料特性是燃烧调整的首要依据,其成分与性质直接决定燃烧方式与参数设置。需通过工业分析明确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及发热量,通过元素分析掌握碳、氢、氧、氮、硫的占比,同时关注煤的可磨性与结渣特性。例如,高挥发分煤易着火但燃烧速度快,需控制一次风温以防喷口结焦;低挥发分煤则需强化着火区域的热辐射,通过提高二次风温促进燃尽。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入厂煤与入炉煤的特性差异,建立煤质变化的预判机制 —— 如雨季煤质水分骤增时,提前调整磨煤机干燥介质温度;煤种混配时,按比例测算混合煤的综合燃烧特性,为后续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1.2 燃烧器与炉膛工况的全面检查

燃烧器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燃料的着火与混合效果。需定期检查燃烧器喷口是否磨损、变形或结焦,确保煤粉射流形态稳定;验证各燃烧器出力的均匀性,避免因个别喷口堵塞导致的局部热负荷偏差。炉膛内部需重点核查水冷壁、过热器等受热面的清洁度,若存在积灰或结渣,会破坏炉膛热流分布,影响燃烧稳定性。此外,还需检查炉膛密封性,防止漏风导致的氧量失衡 —— 如炉门缝隙、看火孔密封不良可能造成局部漏风,使该区域过量空气系数骤增,引发燃烧效率下降与局部温度偏低。

2 燃烧参数的动态调控技术

2.1 风量与氧量的协同控制

风量调控是维持燃烧平衡的核心,需实现一次风、二次风与三次风的精准配比。一次风负责输送煤粉并提供初始着火氧量,其风速需根据煤种挥发分调整 —— 高挥发分煤采用较低风速以防过早着火,低挥发分煤则提高风速增强扰动。二次风需与一次风形成合理的速度差与角度,在着火后及时补充氧量并强化湍流混合,通常采用分级配风方式,抑制氮氧化物生成的同时确保燃尽。氧量控制需结合炉膛出口烟气分析,通过调整总风量维持最佳过剩空气系数:对于无烟煤等难燃煤种,过剩空气系数可控制在 1.2-1.3,以保证充分燃尽;对于烟煤等易燃煤种,系数可降至 1.1-1.2,减少排烟热损失。

2.2 燃烧温度与炉膛负压的稳定控制

炉膛温度场的均匀性是防止结焦与过热器超温的关键。通过调整燃烧器的上下摆角与投运方式,可改变火焰中心位置:负荷升高时上摆火焰中心以强化辐射换热,负荷降低时下摆火焰中心避免炉膛出口温度过高。对于四角布置燃烧器,需通过同步调整各角喷口角度,防止火焰偏斜引发的局部高温。炉膛负压需维持微负压状态,负压过大易导致冷空气漏入,增加热损失;负压过小则可能引发烟气外溢,威胁运行安全。实际调控中,需联动引风机与送风机的出力,通过 PID 调节系统实现负压的动态稳定,尤其在负荷骤变时需提前预判风量变化,避免负压剧烈波动。

3 燃烧优化的技术手段与策略

3.1 煤粉制备系统的协同调整

煤粉细度与均匀性对燃烧效率影响显著。需通过磨煤机出口分离器的调整,使煤粉细度适应煤种特性 —— 易燃烧的煤种可适当放宽细度,难燃烧的煤种则需细化煤粉以缩短燃尽时间。同时,需控制磨煤机出口温度,防止高温导致的煤粉自燃,结合干燥剂流量调整,确保煤粉干燥度与输送稳定性。在多磨运行时,需均衡各磨出力,避免因煤粉量分配不均导致的炉膛热负荷偏差。具体操作中,可通过调整磨煤机入口挡板开度,实现各台磨煤机出力的动态平衡;当某台磨煤机出现轻微堵塞时,及时降低给煤量并增大一次风量,利用气流冲刷疏通管道,避免堵塞扩大影响整体燃烧工况。

3.2 低氮燃烧与高效燃尽的平衡技术

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需通过燃烧调整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与高效燃尽的协同。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将二次风分级送入炉膛,在主燃烧区形成还原性气氛抑制氮氧化物生成,在燃尽区补充氧量确保煤粉燃尽。结合烟气再循环技术,将部分低温烟气送入炉膛,降低燃烧区峰值温度,进一步减少氮氧化物生成。此外,通过优化燃烧器布置形成对冲燃烧或墙式燃烧,使火焰在炉膛内均匀分布,减少局部高温区。实际应用中,可通过调整燃尽风挡板开度,控制燃尽区氧量占比在总风量的 20%-30% ,既保证煤粉充分燃尽,又避免过度氧化导致的氮氧化物反弹。

4 异常工况的燃烧调整与应对

4.1 结焦与积灰的预防及处理

炉膛结焦多因局部温度过高或煤粉灰熔点偏低所致。调整时需降低对应区域的热负荷,通过摆动燃烧器喷口偏离结焦部位,或减少该区域燃烧器的煤粉供应量;同时增加二次风扰动,破坏焦块附着条件。对于受热面积灰,可通过吹灰器定期吹扫,但需控制吹灰频率与时间,避免过度吹灰导致的受热面磨损。日常调整中,需通过优化配风与煤粉分布,防止局部还原性气氛引发的结焦倾向 —— 如当炉膛出口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异常升高时,及时增大该区域二次风量,恢复氧化性气氛。

4.2 燃烧不稳与灭火的应急调控

当炉膛出现燃烧脉动或火焰监测信号减弱时,需立即采取稳燃措施:增加一次风温与风速以强化煤粉着火,投运相邻燃烧器提高局部热负荷,或适当降低机组负荷减少燃料输入。若发生灭火,需立即切断燃料供应,维持引、送风机运行进行炉膛吹扫,防止未燃尽煤粉爆燃;吹扫完成后,按规程重新点火并逐步恢复负荷,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二次事故。日常需加强燃烧器维护,确保点火装置与火焰检测系统灵敏可靠 —— 如定期清理火焰探测器镜头积灰,校验点火枪打火能量,为异常工况处理提供保障。

5 结语

火电厂集控运行中,锅炉燃烧调整是一项综合性技术,需兼顾煤质特性、设备状态、参数协同与环保要求。通过精准分析燃料特性、动态调控燃烧参数、优化技术手段及妥善应对异常工况,可实现燃烧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随着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未来燃烧调整将更依赖于实时监测与自适应算法,通过集控系统与燃烧模型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调整精度与响应速度,为火电厂的节能降耗与安全运行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科技 , 高树华 , 陈广栋 , 王熙 , 陈安合 , 蔡琦龙 . 基于汽温偏差大的锅炉燃烧系统优化与改造研究 [J]. 电站系统工程 ,2025,41(04):20-24.

[2] 刘凌 , 费章胜 , 卞韶帅 , 牟柯昱 . 燃煤电站锅炉智能燃烧优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J]. 电力与能源 ,2025,46(03):319-323.

[3] 张文贤 . 火电厂脱硝设备管理与节能减排的协同研究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5,(08):269-271.

[4] 胡宇 . 火力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应用研究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15(11):165-168.

[5] 苏银皎 .300MW 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热量回收研究 [D]. 中北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