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探索

作者

李雨晴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恒山路小学  223800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整体性、关联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它以“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为核心,将多课时内容整合为“目标一致、任务递进、评价连贯”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在“感知—表现—创造—反思”的完整过程中,同步发展多项核心素养。因此,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既是响应课标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一、筛选“素养导向”的大单元主题

主题是大单元教学的“灵魂”,需具备“探究价值、素养承载、学生兴趣”三大特征,可从三个维度筛选:

(一)结合“文化传承”筛选主题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设计如“传统节日里的美术”“家乡的民间工艺”“红色主题美术创作”等单元,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例如:

低年级:“春节剪窗花”(了解春节习俗与剪纸文化)。

中年级:“家乡的泥塑玩具”(学习泥塑技法,了解地方民俗)

高年级:“长征主题连环画”(通过绘画理解革命历史)。

(二)结合“生活实践”筛选主题

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需求,设计如“我的校园我设计”“家庭装饰小制作”“环保材料创意画”等单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发展素养。例如:

低年级:“我的小书包装饰”(用贴纸、绘画装饰书包,培养美术表现能力)。

中年级:“班级图书角美化”(设计图书角标识、绘制黑板报,融合创意实践与审美判断)。

高年级:“旧物改造小摆件”(用废旧纸箱、瓶盖制作摆件,培养创意实践与环保意识)。

(三)结合“艺术大师”筛选主题

围绕中外美术大师的作品风格、创作理念,设计如“跟着梵高画星空”“齐白石的虾“”蒙德里安的格子画”等单元,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能力。

例如:

低年级:“模仿米罗画怪脸”(感受抽象画的趣味,培养美术表现能力)。

中年级:“跟着徐悲鸿画马”(欣赏奔马图,学习动态表现技法)。

高年级:“解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分析构图、色彩,理解文艺复兴文化背景)。

二、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线”,设计“感知—探究—创作—展示—反思”的递进式活动链,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发展素养:

(一)感知活动:激活素养基础(图像识读 + 文化理解)

通过“欣赏、观察、体验”等活动,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例如“家乡的老房子”第1 课时:

活动1 :“老房子图片展”——展示本地老房子(如青砖灰瓦的民居、民国时期的商铺)与外地老房子(如安徽宏村、福建土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屋顶形状(尖顶、平顶、坡顶)”“门窗样式(方格窗、雕花门)”“装饰图案(砖雕、木雕)”。

活动 2 :“老房子故事分享”——邀请社区老人或家长,讲述老房子的建造年代、居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老房子的文化意义(如“爷爷说这栋房子是太爷爷建的,当时村里的人都来帮忙,体现了邻里互助”)。

(二)探究活动:深化素养理解(审美判断 + 创意实践)

通过“讨论、对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美术知识与方法。例如“家乡的老房子”第2 课时:

活动1 :“技法对比实验”——提供“纯线描”“线描 + 水彩”“线描 + 彩铅”三种材料,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技法表现老房子的“砖墙质感”,讨论“哪种技法更能体现老房子的古朴感”。​

活动 2 :“构图讨论”——展示学生的草稿,引导讨论“怎样构图能突出老房子的主体(如近大远小、中心构图)”“如何添加背景(如门前的老树、路过的行人)让画面更生动”。​

(三)创作活动:落实素养表现(美术表现 + 创意实践)

设计“分层任务”,让不同学情学生都能参与创作,例如“家乡的老房子”第3 课时:

基础任务(全体):用废旧纸盒制作“简单老房子模型”,能体现“屋顶、门窗”两个基本特征。

提升任务(中等生):在模型上添加“砖雕、雕花”等装饰,用黏土制作“门前的小花坛”。

创新任务(优等生):设计“未来老房子”,在保留传统元素(如坡顶)的基础上,添加现代功能(如太阳能板、阳台花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四)展示与反思活动:提升素养层次(审美判断 + 文化理解)

通过“展示、评价、总结”等活动,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深化素养认知。例如“家乡的老房子”第4 课时:

活动 1 :“作品展布置”——学生分组合作,将绘画作品、模型、故事卡布置成“家乡老房子博物馆”,讨论“如何摆放更吸引观众(如按老房子年代

排序)”。

活动 2 :“互评与反思”——发放“素养评价表”,从“图像识读(是否准确表现老房子特点)”“美术表现(技法运用是否恰当)”“文化理解(是否体现老房子的历史意义)”三个维度互评,最后学生自评:“我在制作模型时,用黏土做了老房子的门环,这是从爷爷的故事里知道的,我觉得自己的文化理解做得很好,但技法上还需要改进屋顶的立体感”。

三、构建“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

打破传统“教师评价、技能为主”的评价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多维度、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全面衡量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一)教师评价

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如观察是否认真、讨论是否积极)与“作品素养达标度”(如绘画是否体现老房子特点、模型是否有创意)。

(二)学生自评

提供“自评量表”,让学生对照目标反思(如“我能说出老房子的 3 个建筑特点,达成了图像识读目标”)。

(三)同伴互评

采用“优点 + 建议”模式(如“你的老房子模型门环很精致,要是能给屋顶加些瓦片纹理会更好”)。

(四)家长/ 社区评价

邀请家长参观作品展,评价“孩子是否了解老房子的文化(如能给家长讲解老房子的故事)”,社区工作人员可评价“学生提出的老房子保护建议是否可行”。

四、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不是“单课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素养为魂、以主题为线、以任务为轴”的教学重构。它让小学美术教学从“碎片化技能训练”走向“整体性素养培养”,从“孤立的学科学习”走向“关联生活与文化的综合实践”。

参考文献:

[1] 薛丽萍 .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国画大单元教学 [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22(02):31-33.

[2] 江浩 .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高中美术单元整合设计策略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1(0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