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锔瓷金缮工艺的跨介质创新及智能转译设计研究

作者

罗显怡

重庆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重庆 400074

锔瓷是中国传统修复陶瓷的技艺,利用金属锔钉(如铜、铁)将破损瓷器拼接复原,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民间流传着“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俗语印证其技术难度。金缮工艺是一种源自日本的传统修复技术,以天然大漆(生漆)黏合破损器物(如陶瓷),再施以金粉、银粉或铂粉装饰裂纹,赋予残缺部分新的美学价值。其核心理念在于“接纳残缺,化缺陷为美”。

两种传统手工艺均体现了“惜物修合”的东方哲学,是古代资源循环利用的智慧结晶,其技法与审美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大力弘扬创承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当下,锔瓷和金缮作为两种源自东方的生活智慧与历史悠久的瓷器修复技艺,在当代设计语境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转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设计理念的当代转化

1. 残缺美学得以深刻演绎。部分艺术家将完整器物打破,而后运用金缮工艺进行修复,通过突出金线纹路构建独特的产品视觉叙事,将原本的“破坏”转化为“重生”的象征。如艺术家邓彬的作品中,瓷器上的裂痕被金线勾勒,宛如流淌的金色河流,超越了单纯的修复,成为一种富有哲思的艺术表达。

2. 抽象构成成为创作的新路径。设计师们从锔瓷工艺中汲取灵感,利用几何形锔钉连接碎片,将不同器物、不同来源的碎片进行重组,通过锔钉构建连接,创造出全新的立体装置作品。这种方式跳脱了原器物的功能与形态束缚,形成了极具当代感的视觉构成语言。

二、材料与工艺的创新融合

传统工艺的边界正逐渐模糊。设计师们通过探索新材料与传统技艺的结合、不同工艺间的相互渗透,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修复”的本质意义。这些创新实践既是对工艺技术本身的重要突破,也是对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动演绎。

1. 跨材质修复应用

现代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陶瓷载体,金缮技艺被创造性地应用于玻璃、亚克力等透明或合成材料。日本设计师大西麻贵在 2023 年米兰设计周展出的《光之裂痕》系列便是一例:她使用天然大漆黏合破碎的硼硅酸盐玻璃器皿,并在裂纹处施以铂粉。当光线穿过玻璃与铂粉时,折射出流动的光影层次,在保留器物实用功能的同时,赋予其现代装置艺术的气质。锔瓷技术同样延伸至木质领域,例如中国品牌“木究所”推出的“锔木茶盘”:紫檀木的断裂处以紫铜锔钉巧妙连接,利用木材与金属不同的收缩延展特性,随岁月沉淀形成铜绿与木纹交织的独特肌理,无声诉说着“缺陷即进化”的可持续理念。

2. 复合工艺结合

设计师整合不同工艺的优势展开创作。荷兰工作室 与景德镇陶艺家合作的《共生》花瓶展示了这种思路:瓶身关键受力部位采用坚固的钛合金锔钉进行结构性加固,确保耐用性;表面的裂纹则运用金缮工艺,以24K 金粉细致勾勒,形成抽象的山脉纹样。这种刚柔相济的处理方式,既满足了现代生活器具的实用需求,又通过金线的流动感传递出东方美学中对“无常”的哲思。台湾锔瓷传承人陈高登则创新地将金缮的“描金”技法融入锔钉装饰,在铜钉表面錾刻纹路后填入金箔,使原本纯功能的连接件化身为器物上的点睛之笔。

三、以数字技术突破传统手工艺范式

1. 增强现实(AR)辅助修复实践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发的 AR 金缮辅助系统,利用实时裂缝识别技术生成三维修复路径指引。该系统通过 AR 界面直观显示破损位置,以虚拟标注辅助用户精准定位陶瓷裂缝,并推荐金粉填充路径等装饰性修复方案。实测表明,在AR 系统指导下,新手修复合格率从 38% 显著提升至79% ,单次修复时间缩短 56% 。该系统为陶瓷金缮修复提供了新的应用潜力,但其推广需综合考虑技术适配性、不同修复逻辑差异及用户的实际需求,并通过持续的数据验证优化系统表现。

2. 数字孪生传承传统技艺

故宫博物院建立的“锔瓷工艺数字孪生库”,是传统技艺保护与数字技术深度结合的创新探索,旨在运用多种数字技术对这一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的记录、研究和传承。该库实现了修复方案的虚拟仿真测试,在数字环境中模拟不同修复策略,有效规避实物试错风险,使文物修复风险降低 64% 。该项目围绕三个核心内容展开:

(1) 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综合运用 3D 扫描、显微摄影等技术,对故宫藏锔瓷文物及其修复过程进行毫米级建模,精确记录锔钉排布、接缝处理等细节。结合光谱分析,留存胎釉成分、金属锔钉材质等理化数据。通过关联几何形态、材质属性与工艺时序数据,实现了文物“数字孪生体”的全息仿真。

(2) 工艺流程动态还原 借助动作捕捉技术,采集非遗传承人钻孔、捶打等关键手法的动态数据,构建可交互的虚拟修复操作模块。通过AR/VR技术进行展示,使观众得以沉浸式体验“虚拟锔瓷”的过程。

(3) 知识图谱体系构建 整合锔瓷历史文献、地域流派特征(如山东“鲁锔”、江南“细锔”)、工具图谱等资源,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鉴于许多锔瓷老艺人年事已高,这种数字化留存对于防止技艺失传、实现抢救性保护至关重要。

故宫博物院的这一举措,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正从“实物保存”向构建“数字生态”升级。未来,这一模式有望拓展至书画装裱、青铜器修复等其他传统工艺领域,逐步构建起更全面的“文物修复数字资源库”。该项目不仅为锔瓷技艺的存续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全球范围内濒危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以创新设计实现文化表达的升级

1. 传统手工艺功能场景的拓展延伸

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手工艺逐渐延伸至不同领域,衍生出更多元的设计形态与艺术表达。例如在空间装饰中的应用:金缮技法被运用于建筑装饰领域,如用大漆金线修复破损的墙面瓷砖,或将锔钉元素转化为建筑连接构件,赋予功能部件艺术价值。锔瓷工艺还被跨界运用于时尚产品设计之中,珠宝设计师将微型锔钉工艺应用于首饰修复,金缮技法则被转化为服饰上的金色刺绣纹样,如李敏宁将瓷器金线图案移植到丝绸面料设计。

2. 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叙事表达

《裂变生长》作为 2025 年米兰设计周的参展作品,其重构的“残缺 -修复 - 新生”沉浸式叙事,与本届展会“科技与可持续性”的核心主题高度契合。该作品借动态结构模拟有机生命的生长过程,融合智能交互技术,探索材料、空间与观众间的共生关系。作品采用可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构建模块化单元,通过机械传动实现类似植物生长的动态延展;嵌入压电传感器的金缮裂缝区域,能将触摸振动转化为声光反馈,强化“残缺 - 修复 - 新生”的叙事体验。观众靠近时触发光敏传感器,驱动单元结构的开合与色彩渐变,呈现动态生长效果。《裂变生长》以“裂变”象征生命循环,隐含东方对自然规律的辩证理解。作品突破了传统动态装置的单一交互模式,将机械运动、材料科学与生态隐喻整合为多感官体验,其“裂变- 重组”的算法逻辑可能为未来智能材料应用、传统工艺的数智化表达提供新范式。

结语

当代设计转化传统工艺主要遵循三条路径:材质跨界突破应用边界,观念重构赋予文化新内涵,技术融合创造复合表现手法。未来可探索更多应用方向:逆向思维应用传统工艺,突破“修旧如旧”原则,现代创新更强调“修旧显异”,通过对比强化修复痕迹,例如以荧光漆料替代传统大漆,在紫外线下呈现戏剧性效果;借助数字化辅助设计,将金缮纹路转化为虚拟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元素。或推动传统手工艺适配规模化生产,在保留手工核心基础上,开发模块化锔钉组件与预制金缮材料包,满足小批量定制需求。成功的创新往往在保持工艺内核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其应用场景与呈现方式,使古老技艺契合当代审美与功能需求。

1. 作者简介:罗显怡(1982—),女,硕士生,副教授,主攻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

2. 基金项目:本文为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基于“锔”“缮”传统手工艺的器物再造设计方法研究 ( 编号 :2020PY73)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 A 类):数智艺术设计微专业 : 跨界融合策略与多线协同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编号:JT2024ZD03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