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石油化工装置缓蚀剂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作者

张瑞芸 王玉琪

信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石油化工清洗缓蚀剂技术创新中心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0

     

引言:石油化工装置作为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设施,在高温、高压及含硫、氯等腐蚀性介质的复杂工况下,设备腐蚀问题始终是威胁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的关键挑战。石油化工领域的设备腐蚀损耗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可能引发泄漏、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在腐蚀防护技术体系中,缓蚀剂作为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缓蚀剂通过吸附于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或改变腐蚀微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显著抑制腐蚀反应速率。随着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传统含磷、重金属的缓蚀剂因环境污染问题面临使用限制,推动了“绿色缓蚀剂”的研发热潮。

一、缓蚀剂技术理论基础

缓蚀剂是能够减缓或抑制金属腐蚀速率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涉及复杂的电化学和化学过程。根据作用机理,缓蚀剂主要分为阳极型、阴极型和混合型三类。阳极型缓蚀剂通过在金属阳极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阻断腐蚀介质与金属的接触。阴极型缓蚀剂则主要作用于金属阴极区域,通过在表面沉积沉淀物或形成吸附层来抑制阴极反应。这类缓蚀剂通常依赖特定的官能团与金属离子结合,其性能受溶液 pH 值和温度显著影响。混合型缓蚀剂兼具阳极和阴极型的特性,能够在金属表面同时发挥抑制双极反应的作用。

在炼油领域,常减压蒸馏塔、催化裂化装置及加氢裂化装置等高温高压环境中的设备,长期面临硫化氢、氯离子等腐蚀介质的侵蚀。缓蚀剂通过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有效降低腐蚀速率。化工装置中的合成氨塔、硫酸塔及氯化氢塔等设备,因强酸性或强腐蚀性介质的存在,对缓蚀剂的耐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咪唑啉类缓蚀剂因其在酸性环境中的优异成膜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酸性气体处理系统。油气集输与长输管道系统面临多相流、高含水及微生物腐蚀等复杂环境。针对原油集输管道中硫化物诱发的应力腐蚀开裂问题,含硫醚类有机缓蚀剂通过吸附在金属晶格缺陷处,显著抑制裂纹扩展。在含水管道中,聚合物缓蚀剂因具有优异的分散性和成膜均匀性,可有效减少水相与油相界面处的局部腐蚀。环保型缓蚀剂的研发成为行业趋势。植物提取物如单宁酸、黄酮类化合物等因具有天然生物活性,其形成的保护膜可减少重金属缓蚀剂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石化行业绿色化转型加速,植物源缓蚀剂与纳米材料的复合应用,以及缓蚀剂与微生物控制技术的协同体系,正成为腐蚀防护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二、缓蚀剂技术研究方法

采用表面分析和腐蚀速率测定等多维度方法,形成互补性的技术体系。表面分析技术为缓蚀剂作用机理的可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观察金属表面微观形貌变化。能谱分析(EDS)则通过元素分布成像,揭示缓蚀剂组分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与腐蚀产物的相互作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高级表征手段,可进一步解析缓蚀剂分子在界面处的取向、吸附构型及化学键合状态,为理论模型构建提供实验证据。腐蚀速率测定方法侧重于量化缓蚀剂的实际防护效果。失重法通过测定金属试样在腐蚀介质中的质量损失,计算未添加与添加缓蚀剂时的腐蚀速率差值,其结果直观且易于操作。腐蚀挂片法在模拟装置实际运行的流动体系中进行,通过监测挂片表面的腐蚀产物和形貌变化,可更真实地反映缓蚀剂在复杂工况下的性能。近年来,基于在线监测技术的腐蚀速率测定系统逐渐普及,其通过实时采集电化学参数或腐蚀产物释放数据,实现了缓蚀剂效能的动态评估。在石油化工装置中,现场研究主要采用挂片法和在线监测法两种技术路径。

三、缓蚀剂技术优化

在石油化工装置的缓蚀剂实际应用中,技术实施与预期效果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针对效能不足的问题,动态优化策略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建立腐蚀监测 - 加注控制联动系统,可实时采集管壁电位、介质成分等参数,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最佳加注时机。此外,复合型缓蚀剂的开发有效拓展了适用范围,含咪唑啉与钼酸盐的协同体系在常减压蒸馏塔顶冷凝系统中,成功解决了碳钢与黄铜换热器的联合腐蚀难题。介质成分干扰问题主要表现为缓蚀剂与工艺介质的不良反应。含氮缓蚀剂在高温下可能与硫化氢生成铵盐结晶,堵塞精馏塔筛板;而磷酸酯类添加剂在催化裂化过程中会分解产生磷化物,导致催化剂活性中心中毒。对此,分子设计层面的优化至关重要:通过烷基化改性提高缓蚀剂的热稳定性,添加聚醚类分散剂抑制微晶析出,已成为主流解决方案。加注方式的创新同样有效,连续滴注技术配合在线混合装置,使缓蚀剂在介质中的分散度提升至 95% 以上,显著减少局部浓度过高的风险。

四、新型缓蚀剂的开发与研究

环保性能的提升是新型缓蚀剂研发的核心诉求。传统含重金属或高毒性有机缓蚀剂的使用正面临严格的环境监管,推动研究者转向绿色化学合成路径。生物可降解缓蚀剂的开发成为热点方向,如淀粉、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经化学修饰后,可形成兼具缓蚀性能与环境友好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开发具有协同效应的复配型缓蚀剂,通过酸碱缓冲组分与成膜组分的协同作用,可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减少单剂使用量,实现环境负荷最小化。基于环境敏感材料的响应型缓蚀剂,能够通过pH、温度或离子浓度变化动态调节成膜状态。例如,含苯硼酸结构的缓蚀剂在酸性条件下可逆水解形成交联网络,实现膜厚度与腐蚀介质的自适应调节。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智能缓蚀剂及纳米材料改性缓蚀剂的开发,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多层防护膜以提升耐久性,为石油化工装置的安全高效长周期运行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结束语

尽管近年来缓蚀剂技术在石油化工装置腐蚀防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在抑制碳钢、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腐蚀效率、环境适应性及复合配方设计等方面均展现出应用潜力,但当前研究仍存在若干不足亟待解决。在复杂腐蚀环境中,缓蚀剂分子如何响应 pH 值、温度、离子浓度等参数的动态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吸附构型演变规律,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这种机理研究的局限性直接制约了新型缓蚀剂的理性设计与性能优化。此外,缓蚀剂绿色化转型中面临的生物降解率与防腐效能平衡难题,亟需环境工程与分子设计领域的协同创新。研究者需在理论突破与工程实践间建立双向反馈机制,推动缓蚀剂技术从经验型应用向精准化、可持续化方向跨越,最终为石油化工行业的长周期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大全 , 高立新 , 周琼 . 缓蚀剂分子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2022, 34(2):89-96.

[2] 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 油气田腐蚀与防护技术手册 [M].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20:205-215.

[3] 国家能源局 .NB/SH/T 0989-2019 石油炼制装置缓蚀剂性能评价方法[S].2019.

作者简介:张瑞芸(1991 年11 月),女,汉族, 籍贯:河北省邢台市,学历:硕士研究生,现有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效复合清洗缓蚀剂体系。

作者简介:王玉琪(1986 年2 月),女,汉族, 籍贯:河北省邢台市,学历:本科,现有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 绿色环保型清洗缓蚀剂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