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林地修复培育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探讨
李家平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者竜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新平 653408
林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表现为植被覆盖减少、土壤肥力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下降。其驱动因素包括过度砍伐、不合理农耕、放牧、火灾及气候变化等。过去数十年中,各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退化林地修复工程,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重面积、轻质量”、“重林木、轻生态”的倾向。许多项目以快速绿化为目标,大量引入少数速生树种(包括外来物种),形成了大面积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林分。这类“绿色沙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水土流失,但其生态功能低下,病虫害风险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并且无法为当地野生动植物提供有效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滞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其恢复程度是评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1]。一个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碳固存、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和气候调节能力,同时也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网络赋予了系统更高的稳定性与恢复力。因此,在退化林地的修复培育过程中,必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置于核心战略地位,将其作为一切技术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本文旨在系统探讨如何在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物种选择、培育经营及后期监测等各个环节,系统性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为实现从单纯的植被重建向全面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转型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退化林地的生态特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原则
(一)退化林地的核心特征
生境破碎化:连续的自然生境被分割为孤立、细小的斑块,阻碍了物种扩散、基因交流与种群续存。土壤环境恶化:土壤有机质流失、结构板结、肥力下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锐减,限制了植物生长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物组成简化:乡土物种(尤其是顶级群落物种)消失,被少数耐干扰的广布种或外来入侵种替代,食物网结构崩溃。生态功能失调: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养分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受阻,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严重受损。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原则
预防为先原则:保护现存的原生植被和土壤种子库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策略,应避免修复过程中对残留栖息地的二次破坏。过程导向原则:修复的目标不仅是恢复物种名录,更是要恢复关键的生态过程(如传粉、种子传播、养分循环、捕食 - 被捕食关系)。尺度关联原则:策略需统筹考虑“点”(具体地块)、“线”(生态廊道)、“面”(景观格局)不同尺度的生物多样性需求。自我维持原则: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能无需持续人为干预而自行运作、演替并应对环境变化的生态系统。
二、退化林地修复各环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策略
(一)本底调查与规划环节
全面生态勘察:详细调查修复区及周边区域的植被现状、土壤种子库、野生动物活动痕迹、关键种与濒危种分布,绘制生境类型图。设定多层次目标:规划目标不应仅是林木覆盖率,还应包括乡土树种比例、林分垂直结构复杂度、关键野生动物回归指示、土壤生物活性等生物多样性具体指标[3]。景观尺度规划:将修复地块置于区域景观背景中,规划生态廊道将其与其它自然栖息地相连,减少孤立性,增强源- 汇动态。
(二)物种选择与配置环节
坚持乡土物种为主:优先选用本地原生、具有遗传适应性的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它们不仅是当地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更是构建稳定植物群落的基础。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依据区域顶级群落或潜在自然植被的特征,设计“乔木 - 灌木 - 草本”复层混交的林分结构。考虑物种的功能性状(如果实类型、花期、根系深度)进行生态位互补性配置。保留与利用残存植被:保留退化地上的原生灌丛、孤立树和枯立木,它们是重要的“栖息地岛”和种子源。利用自然萌蘖和土壤种子库进行辅助自然更新。
(三)培育与经营环节
近自然经营技术:采用“保护性经营”方式,避免全面清林和炼山。实施带状或块状疏伐,促进林下光照,诱导天然更新,增加林内异质性。创造多样性栖息地:人工设置鸟巢箱、昆虫旅馆、枯木堆、石块堆和小型水洼,为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提供繁殖、觅食和庇护场所。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通过添加有机质、种植绿肥植物、接种菌根真菌和固氮微生物等方式,快速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下生物群落多样性,打通地上 - 地下生态联结 [4]。入侵物种管理:建立长效监测与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清除外来入侵植物,防止其排挤乡土物种,破坏精心构建的植物群落。
三、成效评估与长效管护: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核心指标体系
(一)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指示物种监测:选择对生境变化敏感的关键指示物种(如特定鸟类、两栖类、蝶类、土壤节肢动物)进行长期种群动态监测。植被群落动态监测:定期监测植物物种丰富度、多度、盖度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跟踪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关键生态过程监测:评估种子雨密度、幼苗更新状况、传粉者访花频率等,判断生态功能是否恢复。
(二)实施适应性管理
根据监测反馈结果,动态调整管理措施。例如,若天然更新不足,可进行人工补植;若某动物种群数量下降,需分析原因并改善其栖息地条件。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制定 5 年、10 年甚至更长期的管护计划,确保修复成果的巩固和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四、结束语
退化林地的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终极目标绝非简单的“绿化”,而是重建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结构完整、功能健全、能够自我维持的森林生态系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深度融入修复培育的全过程,是从根本上提升修复质量、保障其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这要求林业工作者实现从“造林者”到“生态系统工程师”的角色转变,深刻理解并尊重自然规律,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方法。未来的退化林地修复实践,必须坚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乡土物种为材料,以自然群落为蓝图,以生态过程为脉络,通过精细化的规划、实施和管理,最终实现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共赢,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勋 , 张艳 , 宋思梦 , 等 . 西南地区马尾松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特征 [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33(1):12-27.
[2] 任海 , 陆宏芳 . 生态系统恢复中的适地适树问题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5,33(1):100-106.
[3] 赵海 . 多情景退耕还林下的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探讨 [J]. 新农业 ,2023,2(14):96-96.
[4] 樊荣 , 徐含锋 , 李超 , 等 . 亚热带林地恢复过程的植物多样性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J]. 地理研究 ,2024,43(3):77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