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作者

石恒聪

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2022年11月,《黄河保护法》出台,将于2023年4月正式实施。黄河保护法将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进法治的轨道,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也为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添了法治的翅膀。黄河文化的保护对人类文明的延续、中华传统文化 的弘扬、推动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进行黄河文化的概述,然后深入分析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最后就文章分析给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黄河保护法》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我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黄河文化包括圣贤文化、戏曲文化等等,黄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工作对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黄河文化的概述出发,首先系统梳理了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现状,分别在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最后得出了思考与建议。

一、黄河文化概述

第一,传统乐器。在长达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传统乐器,有的在时间的长河中已悄然流逝,而有的乐器仍历久弥新。黄河流域的主要乐器有:黄河上游的,如甘肃等地的“花儿”、通渭小曲、兰州鼓子、藏族山歌、秦安小曲、青海平弦;黄河中下游的,如陕北信天游、榆林小曲、庆阳唢呐、陕北唢呐、蒙汉调、蒲州梆子、酒曲、爬山调、绛州鼓子、黄河号子、吕剧、鼓子秧歌、河南坠子、河南筝乐、河南梆子、曲剧、山东大鼓、柳子戏、山东民歌等

第二,圣贤文化。从时间的视角来看,黄河流域文化渊源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百家争鸣的丰富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黄河文明因水而兴、因水而盛,不仅产生了老子文化、墨家文化、儒家文化等,还在专业的领域出现了一大批人才,如中医领域的张仲景、诗人杜甫等。圣贤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的视角,戏曲文化作为“乐”的重要一环,是古代六艺的文化精粹。在黄河流域,分布着丰富的豫剧、曲剧、越剧、大平调等戏种。一方面,其具有鲜明的黄河特色。无论在戏曲的内容还是戏曲的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黄河特征。另一方面,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文献综述

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机遇与时代内涵。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苗长虹(2019)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和核心之处在于黄河文化。二是生态文明保护。牛建强(2019)的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黄河文化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第二,保护与传承路径。陈超(2019)指出,要加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创新驱动。刘丹凤(2022)的研究表明,加强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应从品牌、产业、管理模式、保护机制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着手,切实加强保护力度和弘扬宽度。

第三,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随着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保护与弘扬黄河流域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Hendrik W.Ohnesorge(2020)在《软实力》一书中,采取大量案例和数据,表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强调了黄河文化对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

三、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艺术价值

黄河流域传统文化,无论是圣贤等无形文化,还是戏曲等有形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在艺术视角来看,黄河流域传统文化象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水平,展示着我国古代艺术的辉煌与成就,每一个黄河流域传统文化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二)历史价值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黄河息息相关,黄河流域传统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价值。黄河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将黄河文化等非物质遗产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利用法律保护黄河流域传统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传承文化与文明。

四、思考与建议

(一)保护

第一,保护模式的创新。一是借鉴国内的先进经验。黄河沿岸传统文化丰富,各地的保护模式各异。二是其他领域的横向迁移。在黄河文化之外的其他领域,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保护模式,有的借助科技赋能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有的以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了文化发展的突破。因此要因地制宜,将合适发展的、易于迁移的、本地需要的经验和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创新借鉴。

(二)传承

第一,深入挖掘更多文化成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有些文化因为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被遗忘在角落,有些文化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难以得到传承。为此,要通过查阅古籍、走访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更多优秀文化成果,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甚至藏在典籍里的黄河流域传统文化成果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为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与继承需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既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旅游服务、文创产品等产品宣传出去,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也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经济的内生动力,真正将文化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第三,塑造品牌文化。品牌的塑造对于提升文化美誉度和群众粘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打造一个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品牌,能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文化在产业发展中传承与弘扬,在传承与弘扬中发展,推动更多传统文化成为品牌。

参考文献

[1]宋晓雨,陈琛,张珊,陈文. 凝聚合力  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 联合日报,2022-11-08(003).DOI:10.28526/n.cnki.nlhrb.2022.001467.

[2]尹芳.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科技系统耦合协调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10):43-47+52.

[3]杨霄.文化IP视角下河南黄河文化开发策略与传播研究[J].科技传播,2022,14(19):99-101.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2.19.026.

[4]郑海波.奏响黄河发展新乐章——济源示范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J].资源导刊,2022(10):37.

[5]杨朝明.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3):75-80.

品,2022,28(18):92-95.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22.18.024.

[6]丁璐. 以豫剧为载体弘扬黄河文化[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9-23(008).DOI:10.28131/n.cnki.ncshk.2022.003989.

作者简介:石恒聪(1980.05-13)男,汉族,辽宁省鞍山人,毕业大学: 沈阳音乐学院,学历:本科,职称:中级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