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策略的实践研究

作者

何华东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 432700

摘要: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核。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阅读教学活动的模式和策略,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习惯、学习意识。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构建与运用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诵读来强化,从而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水平。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却存在着重分析轻诵读的现象,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缺乏良好的深度体验。在本文中,将会结合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制定诵读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阅读教学;诵读策略;有效性

叶圣陶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中赞扬注重诵读的语文教师,称他们把文章的读到神情里去,在声调中表达出来,学生耳与心谋,获得了深切的感悟。由此可知诵读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即诵读是连接阅读素材文本信息与深层意蕴的桥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鉴赏意识以及文化传承能力。为了提高诵读质量,强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有必要针对诵读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制定可操作的诵读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探究。在本文中将会首先分析阅读活动现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教师层面,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重阅读文本分析而轻视阅读体验。教师更倾向于逐句解析文本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辨析主题思想,将阅读教学和阅读过程简化为知识点讲解,忽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诵读和解读等活动。还有的教师将诵读等同于朗读或背诵,没有针对诵读进行深度设计,导入情感引导环节、语音节奏指导环节,使得诵读成为语文课堂热身活动。还有的教师采取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线性模式,学生最后接受现成的结论和知识。还有部分教师过度依赖PPT展示阅读文本分析框架,阅读教学活动的文学性被工具性所取代。此外,教师对于诵读技巧训练如停连、重音、语气控制也相对忽视。

在学生层面,部分学生认为高中阶段的阅读活动应当向高考的考察内容和方式靠拢,更加关注答题模板以及得分技巧。在阅读以及诵读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内涵缺乏探索的兴趣,对文言文、诗歌的诵读活动存在畏惧畏难心理,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多数学生停留在能读懂字面意思,但是缺乏对文本结构、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的深度挖掘的层次,习惯用标准答案来回应教师的提问,自身的个性化观点以及批判性思维难以得到培养。在诵读等活动中部分学生语言表达缺乏技巧,导致诵读效果一般,甚至被群嘲,难以体会文本意境。

在阅读教学评价方面,存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活动较少等现象。教师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对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创造性思维培养情况相对忽视,针对学生的诵读情况所进行的评价也流于形式。例如,只检查背诵准确度、背诵数量,对学生的诵读表现力、诵读情感难以进行量化评价。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策略

(一)收集整理诵读资源,设计诵读活动路径

在开展诵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强化学情调研与反馈活动,了解学生对叶圣陶“美读”理论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看学生能否通过声音节奏传达文字的情趣,能否通过听觉、视觉、动觉开展多感官的学习与体验活动。获悉学生诵读需求,了解学生的诵读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学生需求和新高考改革以及新课标要求的诵读内容。

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以经典篇目为基础,选择具有韵律美和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来作为诵读素材。骈体文如《赤壁赋》《滕王阁序》,诗歌如《将进酒》《春江花月夜》,散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等。教师还可以选取课外阅读精品,诸如余秋雨的散文、席慕蓉的诗句、余光中的诗歌以及诺奖文学作品经典片段。

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按照分层设计的思路来探讨具体的诵读活动路径,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来设计梯度性的诵读任务。如基础层学生要进行教材必背篇目的诵读活动、提高层学生要进行课外经典诵读活动、扩展层学生则要进行戏剧台词诵读活动以及演讲词诵读活动等等。最终形成符合不同学生的诵读活动策略与路径。

(二)开展多样化诵读与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阅读素养的要求更加具象化,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在诵读活动中,教师要尝试着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诵读任务。教师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进行机械式朗读、理解式朗读,最后过度到审美式朗读,逐步提高要求。同时还要针对诵读困难学生给予强化性指导。教师可以考虑开展以下几种诵读与体验活动:

第一,常规的课堂诵读活动。教师每节课都可以预留专门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基于教材文本的集中诵读或分散诵读等活动。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教师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让学生分辨停顿处、重音处、语气变化等等。然后开展个人读、分组读、接力读等诵读活动。

第二,专题诵读活动。教师可以每周举行1~2次的专题诵读活动,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篇目,组织学生参与唐诗宋词专场、现代诗歌朗诵会、传统节日专题诵读等等。此外,还可以加强家校联动,让家长参与其中。

第三,多媒体辅助式诵读。教师可以展示提前收集好的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领略名家朗诵风范,进行跟读和自主诵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将诵读过程录制成音频视频,进行配乐制作,形成短视频。

第四,开展跨学科综合诵读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和音乐教师、历史教师、美术教师开展诵读活动资源开发以及活动设计。如合作编排配乐朗诵活动、历史人物书信诵读活动、诗画展览诵读活动等等。为学生带来精彩纷呈的诵读与体验活动。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开展诵读评价活动,巩固诵读教学成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诵读情况以及自身的诵读活动、组织情况进行及时且准确的评价,并尝试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与体系,培养学生复习巩固的习惯和意识,巩固诵读成果。教师可以从语音标准、情感表达、仪态风度等多个维度出发来制定评价量表。便于评价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声调的恰当性、文本理解深度、肢体动作和情感激发等情况。教师还要每天记录学生的诵读表现情况,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采取星级评定制度,设立最佳表演奖、诵读进步奖等奖项来激励学生,从而形成完善的诵读活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以及文化鉴赏水平、语文素养的培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助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本文中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制定的诵读策略将会对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助力教师的备课及授课活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诵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成为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也能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价值。在进行后续的研究及教学活动时语文教师需要围绕着优化诵读活动的设计、丰富诵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付怡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DOI:10.27048/d.cnki.ggzsu.2023.000510.

[2]严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以钦州市第一中学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036/d.cnki.ggxsu.2020.000965.

[3]李红霞.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DOI:10.27287/d.cnki.gsxsu.2019.0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