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山羊遗传资源调查及可持续发展展望
王绍勇 杨兴元 柳丽荣通讯作者
会泽县检验检测所 云南会泽 654200; 会泽县畜禽改良工作站 云南会泽 654200
引言
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地方畜禽品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独特遗传特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火红山羊主产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火红乡及周边地区,因适应高海拔山区环境、肉质细嫩而闻名,是当地少数民族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和经济来源。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和外来品种引入,火红山羊的生存环境受到冲击,种群数量逐年减少,遗传资源面临流失风险。开展火红山羊遗传资源调查,明确其遗传特性与保护现状,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火红山羊遗传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一、火红山羊遗传资源调查概况
(一)分布与种群现状
火红山羊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东北部的会泽县火红乡、乐业镇、马路乡等高海拔山区,地处乌蒙山系,海拔范围 1800-2800 米,气候凉爽,植被以灌丛、草场为主,为山羊提供了天然的放牧环境。历史上,火红山羊因耐高寒、善攀爬的特性,成为当地农户重要的养殖品种,种群数量曾达 5 万只以上。根据2023 年实地调查数据,当前火红山羊存栏量约 2.3 万只,其中能繁母羊约 8000只,种公羊约 500 只,种群数量较 2010 年下降约 40% 。种群分布呈现 “碎片化”特征,除核心产区火红乡保留相对集中的种群外,其他地区多为散养,且混杂有外来山羊品种的杂交个体,纯种种群比例不足 60‰ 。调查发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养殖规模萎缩、外来品种(如波尔山羊)因生长速度快而被大量引入,是火红山羊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样性
火红山羊体型中等,被毛以棕红色为主,部分个体夹杂黑色或白色斑点,因此得名 “火红”。其头部较小,耳直立,鼻梁微凹,公羊有螺旋状角,母羊角较小或无角;四肢强健,蹄质坚硬,适合在山地行走。成年公羊体重约 45-55公斤,母羊约 35-45 公斤,屠宰率 50%-55% ,肉色鲜红,肌肉脂肪分布均匀,风味独特,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当地特色肉食产品。从遗传多样性来看,分子标记研究显示,火红山羊与云南其他地方山羊品种(如云岭山羊、努比山羊)存在明显遗传分化,其 mtDNA D-loop 区存在独特的单倍型,表明该品种在长期适应高海拔环境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遗传结构。但近年来由于杂交改良无序,纯种种群的遗传杂合度下降,部分特有基因位点面临丢失风险,亟需加强保护。
二、火红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
(一)保护体系不健全,种群衰退风险加剧
目前火红山羊尚未被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仅云南省将其列为省级保护品种,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门的保种场或保护区。核心产区的养殖户多为散户,养殖方式粗放,缺乏保种意识,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大量引入外来品种杂交,导致纯种种群比例下降。此外,疫病防控体系不完善,高海拔地区冬季寒冷,山羊易患呼吸道疾病和寄生虫病,进一步加剧了种群衰退。
(二)产业化水平低,经济价值未充分发挥
火红山羊的养殖以传统散养为主,饲料以天然牧草为主,补饲不足,生长周期长(出栏时间约 18 个月),养殖效率较低。当地缺乏标准化屠宰加工企业,羊肉多以初级产品形式销售,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品牌建设滞后,“火红山羊” 的地理标志尚未注册,优质不优价现象普遍,养殖户养殖积极性受挫,形成 “种群减少 — 养殖规模萎缩” 的恶性循环。
(三)科技支撑不足,品种改良滞后
针对火红山羊的系统研究较少,目前尚无完善的品种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养殖户对发情鉴定、人工授精等技术掌握不足,繁殖效率低(母羊年均产羔率约 1.2 胎)。遗传育种研究滞后,未建立系谱档案和基因组数据库,无法开展精准的选育工作,导致品种特性退化,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较纯种个体下降约15%-20% 。
三、火红山羊遗传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构建科学保护体系,稳定种群数量
将火红山羊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加大财政投入,在火红乡建立保种场,划定保护区,实行 “保种场 + 养殖户” 的保种模式:保种场负责纯种种群的选育和扩繁,向养殖户提供优质种羊;养殖户按照保种协议开展养殖,禁止无序杂交。同时,建立遗传资源基因库,冷冻保存精液和胚胎,为长期保种提供保障。加强疫病防控,推广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理念,定期对种群进行健康监测,开展寄生虫驱虫和疫苗接种工作;在冬季推广暖棚养殖技术,降低寒冷天气对羊群的影响。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青壮年返乡参与养殖,对保种户给予养殖补贴,提高其积极性。
(二)推进产业化发展,提升经济价值
制定火红山羊养殖标准和肉质标准,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如种草养羊、补饲配合饲料等,缩短出栏时间至 12-14 个月,提高养殖效率。引进或培育屠宰加工企业,开展羊肉分割、冷鲜肉加工、熟食制品开发等,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注册 “火红山羊” 地理标志,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拓宽销售市场,打造特色品牌。建立 “企业 + 合作社 + 养殖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提供种羊、技术和销售渠道,合作社组织养殖户统一生产,形成 “保种 —养殖 — 加工 — 销售” 的完整产业链,让养殖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可加强火红山羊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举办山羊文化节、美食品鉴会等活动,提升消费者对火红山羊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促进文化旅游与畜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开展火红山羊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有望推动火红山羊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品种改良
支持科研机构与地方合作,开展火红山羊基因组测序,挖掘其耐高寒、肉质优良的关键基因,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建立系谱档案管理系统,开展选种选配,培育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新品系,在保持品种特性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性能。加强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养殖户推广人工授精、同期发情、羔羊早期断奶等技术,提高繁殖效率和成活率。鼓励校企合作,在当地职业院校开设畜牧养殖专业,培养本土技术人才,为火红山羊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支撑。
结论
火红山羊作为我国西南高海拔地区的特色地方品种,具有独特的遗传特性和经济价值,但其遗传资源正面临种群衰退、杂交混杂等威胁。通过构建科学的保护体系、推进产业化发展、强化科技支撑等措施,能够实现火红山羊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跨部门协作,整合政策、资金和技术资源,形成 “保护 — 开发 — 增值” 的良性循环,使火红山羊不仅成为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推动地方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志 [M].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 张英杰,刘月琴。中国地方山羊品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3] 王艳萍,杨晓花,李红波。云南火红山羊品种特性及养殖技术 [J]. 中国畜禽种业,2022,18 (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