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飞行器密集区域安全防御体系构建与风险管控
徐忠孝
湖南禾研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410205
作者简介:徐忠孝(1980.08-),男,汉族,浙江平湖,大专,研究方向:安全工程管理
摘要:随着低空经济的迅速发展,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在为各行业带来创新机遇的同时,也使低空飞行器密集区域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本文聚焦于此,深入剖析该区域面临的安全威胁,详细阐述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策略,包括多层次探测、智能化识别、多元化反制等,并提出全面的风险管控措施,旨在为保障低空飞行器密集区域的安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关键词:低空飞行器;密集区域;安全防御体系;风险管控
一、引言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人机在物流配送、航拍测绘、农业植保等领域广泛应用,eVTOL也在城市空中交通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低空飞行器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其密集区域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非法入侵、碰撞风险、恶意攻击等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构建有效的安全防御体系与实施精准风险管控迫在眉睫。
二、低空飞行器密集区域面临的安全挑战
2.1 黑飞与非法入侵
低空飞行器操作门槛降低,部分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识与法规常识,“黑飞”现象屡禁不止。全国每年查处的“黑飞”事件超万起,无人机擅闯机场、军事禁区、政府机关等敏感区域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扰乱空中秩序,对重要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例如,曾出现无人机闯入机场净空保护区,影响民航客机正常起降,危及航空安全。
2.2 恐怖渗透与恶意攻击
极端组织和不法分子利用低空飞行器体积小、隐蔽性强的特点,实施恐怖渗透与恶意攻击。ISIS 等组织多次改装无人机进行侦查、投弹,低成本即可突破传统安防体系。低空飞行器还可能携带危险物品,对人群密集场所、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攻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3 数据窃取与隐私侵犯
消费级低空飞行器大多搭载摄像头、信号中继设备,可轻易获取敏感区域地理信息、通信数据,侵犯个人隐私。在一些重要活动场所或关键设施附近,非法飞行器可能偷拍、窃取数据,给国家安全和企业商业机密带来风险。
2.4 碰撞风险与事故隐患
在低空飞行器密集区域,飞行器数量众多,飞行路径复杂,缺乏有效交通管理,易发生碰撞事故。此外,飞行器自身故障、电池突然没电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坠落事故,危及地面人员和设施安全。在城市高楼林立区域,低空飞行器一旦失控,可能撞击建筑物,引发次生灾害。
三、低空飞行器密集区域安全防御体系构建
3.1 多层次探测系统
3.1.1 雷达探测
采用相控阵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先进雷达技术,对低空飞行器进行全时域探测。相控阵雷达可探测雷达反射面积0.01㎡的微小目标,具备高精度、远距离探测能力,能够实时监测飞行器位置、速度、航向等信息,为后续识别与反制提供基础数据。
3.1.2 射频探测
利用无线电监测设备,对低空飞行器发射的射频信号进行监测与分析。通过识别信号特征,可判断飞行器类型、型号及所属频段,实现对非合作目标(未按规定报备的飞行器)的探测与定位,弥补雷达探测在部分复杂环境下的不足。
3.1.3 光电探测
部署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等光电设备,对低空空域进行可视化监控。光电探测具有直观、分辨率高的优势,可对目标进行精准识别与跟踪,尤其适用于近距离、低高度目标的监测,与雷达、射频探测形成互补,提高探测系统的可靠性。
3.2 智能化识别系统
3.2.1 基于AI的目标识别算法
运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目标识别模型。通过对大量飞行器图像、视频数据以及射频信号数据的学习与训练,使系统能够自动识别飞行器类型(如无人机、eVTOL、直升机等)、判断其飞行状态是否正常,并对可疑目标进行重点关注与预警。
3.2.2 身份认证与比对
建立低空飞行器实名登记数据库,结合飞行器远程识别技术(如RemoteID),在探测到飞行器时,实时将其身份信息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对于未登记或身份信息不符的飞行器,立即发出警报,实现对飞行器合法身份的快速验证,有效遏制非法飞行器活动。
3.3 多元化反制系统
3.3.1 软杀伤反制
采用无线电干扰技术,针对非法飞行器的通信链路和导航信号进行干扰,使其失去控制、返航或迫降。例如,使用大功率干扰设备,在一定范围内阻断无人机与遥控器之间的通信,使其无法接收操控指令;运用导航诱骗技术,向飞行器发送虚假导航信号,引导其偏离预定航线,降落到安全区域。
3.3.2 硬杀伤反制
配备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等硬杀伤装备,对恶意攻击或高威胁的低空飞行器进行直接摧毁。激光武器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反应灵敏等特点,可在短时间内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微波武器则能通过发射高功率微波,烧毁飞行器的电子设备,使其瞬间瘫痪。在一些特殊场景,如军事禁区、核电站等关键设施周边,硬杀伤反制手段是保障安全的重要防线。
四、低空飞行器密集区域风险管控措施
4.1 法规政策完善
4.1.1 细化飞行管理法规
进一步完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明确低空飞行器在不同区域的飞行规则、禁飞区范围、飞行高度限制、飞行时间规定等,使执法部门有更清晰的执法依据,规范飞行器使用者行为。
4.1.2 强化违规处罚力度
加大对“黑飞”、非法入侵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除经济处罚外,对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有效威慑,减少违规飞行事件发生。
4.2 协同管理机制建立
4.2.1 多部门联动
建立公安、空管、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多部门协同的低空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协同处置等方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应对低空安全问题。例如,在重大活动安保期间,各部门联合行动,对活动周边空域进行严密管控。
4.2.2 军地协同
加强军地之间在低空防御领域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军地资源共享、情报互通、行动协同。军队在防空技术、装备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与地方政府共同构建低空安全防御体系,提升应对复杂安全威胁的能力。
4.3 人员培训与公众教育
4.3.1 飞行器操作人员培训
加强对低空飞行器操作人员的培训,包括飞行技能、安全知识、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培训。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定期参加复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与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4.3.2 公众安全意识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宣传、社区讲座、公益广告等,向公众普及低空飞行器安全知识与法规政策,提高公众对低空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发现违规飞行行为及时举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维护低空安全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低空飞行器密集区域的安全防御体系构建与风险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多层次探测、智能化识别、多元化反制的安全防御体系,以及完善法规政策、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加强人员培训与公众教育等风险管控措施,能够有效应对低空飞行器带来的安全挑战,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需进一步优化安全防御体系与风险管控措施,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低空安全形势。
参考文献:
[1]余为青,江涛.低空经济法律规制:现状、挑战与完善路径[J/OL].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0[2025-05-21].
[2]浙江科技学院.基于多层级多核心的低空飞行器防御区域可视化融合方法:CN112862914B[P/OL].
[3]严劲松,晏武,秦培均.重大危险源目标不明飞行器低空安全防御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22,(17):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