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词格律美对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探析
张鑫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第四中学 157600
一、引言
随着新课标对 “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核心素养的强调,传统教学中 “重内容轻形式” 的解读模式已难以满足高中阶段的育人需求。因此,深入剖析格律美的声韵规律、结构逻辑与情感编码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破解诗词的 “形式密码”,更能引导其从 “读懂句意” 走向 “体悟匠心”,在声律与情感的共振中,真正实现对古典诗词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把握。
二、格律美核心要素的情感编码功能
2.1 平仄:声律起伏中的情感节律
平仄作为汉语声调的美学运用,其本质是通过声调的高低、长短、强弱变化,构建与情感波动相适配的声律轨迹。古汉语中,平声(阴平、阳平)音长舒缓,如流水绵长,适合表达平和、悠远、深沉的情感;仄声(上声、去声、入声)音短急促,如金石铿锵,更易传递激昂、悲切、紧迫的情绪。
2.2 押韵:音韵回环中的情感强化
押韵是通过句尾韵母的重复与呼应,构建诗词音韵的向心力与记忆点,其情感功能在于通过音韵的回环往复,实现情感的叠加与深化。从音韵学角度看,不同韵部的韵母具有不同的音色特质:开口度大的韵部(如 “江阳韵”)音色洪亮,适合表达豪迈、壮阔的情感;开口度小的韵部(如 “支思韵”)音色细柔,更宜传递细腻、婉约的情绪。李白《将进酒》采用 “江阳韵”(“殇”“荒”“狂”“霜”“长” 等),韵母 “ang” 开口度大,发音洪亮悠远,与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豪迈气概、“会须一饮三百杯” 的狂放姿态高度契合,音韵的雄浑感与情感的奔放感相互强化,形成磅礴的艺术气势。
2.3 对仗:结构对称中的情感张力
杜甫《登高》中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堪称工对典范:“万里”(数量短语,表空间)对 “百年”(数量短语,表时间),“悲秋”(动宾短语,抒情感)对 “多病”(动宾短语,述境遇),“常作客”(偏正短语,写状态)对 “独登台”(偏正短语,描动作),词性、句法完全对称,甚至 “万” 与 “百” 的数量量级、“悲” 与 “多” 的情感基调、“常” 与 “独” 的频率状态都形成精准对照。这种严谨的结构不仅构建了逻辑上的对称美 —— 空间的辽阔与时间的漫长相互映衬,漂泊的常态与孤独的瞬间彼此呼应,更在情感层面形成强烈张力:“万里” 的空间跨度凸显羁旅之愁的绵长,“百年” 的时间维度加重衰老之痛的深沉;“常作客” 的无奈与 “独登台” 的孤寂叠加,既展现了诗人漂泊半生、病痛缠身的悲惨境遇,又暗含对家国动荡、个人命运无力掌控的悲怆,情感从个人境遇的哀叹升华为对时代沧桑的感慨,让读者在对称结构中深刻体会到情感的厚重与复杂。
三、格律美强化情感表达的三维路径
3.1 声韵协同:构建情感的节奏韵律
格律美对情感节奏的塑造,是平仄的声调变化与押韵的音韵回环协同作用的结果。七言律诗的 “二二三” 节拍与词牌的灵活节拍,为情感表达提供了多元的节奏框架,而平仄与押韵的动态调整,则让节奏更具层次变化。以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为例,诗句采用七言律诗的 “二二三”节拍,“风急”(平仄)以仄声起笔,节奏短促,似秋风骤起,紧接着 “天高”(平平)转平声,节奏放缓,如秋日长空舒展,“猿啸哀”(平仄平)平仄交替,“哀” 字平声收尾,绵长的声调中暗含悲戚,既呼应 “风急天高” 的萧瑟秋景,又将诗人的羁旅之愁融入声律,节奏的起伏与情感的沉郁高度同步。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虽为豪放派词作,却仍保留声韵协同的美感:“大江东去,浪淘尽” 中,“大江东去”(仄平平仄)平仄交错,节奏明快,如江水奔腾不息;“浪淘尽”(仄平仄)以仄声收尾,短促有力,似浪涛拍岸的轰鸣,将对历史兴亡的豪迈感慨融入声律,读来气势磅礴,情感的激昂与节奏的奔放形成强烈共振。
3.2 形式建构:深化情感的意境共生
格律美的形式建构功能,主要通过对仗的结构对称与平仄的声律变化,实现情感与意境的深度融合。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无边” 对 “不尽”(范围修饰对称),“落木” 对 “长江”(自然意象对称),“萧萧下” 对 “滚滚来”(动态描摹对称),对仗的工稳让落木、长江等意象形成壮阔又悲凉的画面,构建出深秋萧瑟的意境;平仄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交替,使诗句声调抑扬顿挫,如长江奔涌般连绵不绝,与诗人漂泊半生的悲苦情感高度契合,意境的苍凉与情感的沉郁相互映衬,达成 “情景交融” 的艺术效果。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未采用严格对仗,但 “觅”(仄声)、“清”(平声)、“戚”(仄声)的平仄反复,配合叠词的运用,让声律更显凄婉,构建出孤寂清冷的意境,与词人国破家亡后的孤寂悲苦情感融为一体,意境的悲凉与情感的凄切相互强化,使读者在形式感知中深刻体悟词人的愁苦。
3.3 体裁适配:凸显情感的独特个性
不同诗词体裁的格律特点,与特定情感类型形成固定适配关系,诗人借体裁选择实现情感精准表达。七言律诗篇幅较长、格律严谨,适合抒发复杂深沉的情感。杜甫《登高》八句四联,严格遵循 “起承转合” 结构与平仄、对仗规则,从 “风急天高猿啸哀” 的写景起笔,到 “渚清沙白鸟飞回” 的承续,再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情感转折,最后以 “艰难苦恨繁霜鬓” 的抒情收束,情感层层递进,将羁旅之愁、衰老之痛、家国之忧等复杂情感完整呈现,格律的严谨性与情感的复杂性高度适配。词牌则因句式灵活,更适合表达细腻多变的情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依 “永遇乐” 词牌的格律创作,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以长句与短句交错,平仄随句意起伏,如 “山”(平声)、“觅”(仄声)、“处”(仄声)的声调变化,既显历史厚重感,又暗含对英雄难寻的怅惘;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句式节奏加快,平仄更显急促,将对草率北伐的批判与忧国之情浓缩其中,词牌的灵活格律与情感的复杂波动完美契合。
四、结论
在高中诗词教学中,重视格律美知识的传授与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突破表层文本解读,深入理解诗词情感内涵,更能构建专业的文学鉴赏维度,提升其审美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未来的高中诗词教学应进一步加强格律美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教学,让学生在声律与情感的共振中,真正领略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邓龙飞 . 论粤方言地区高中讲授诗词格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1,(01):20-22.
[2] 王欣阳 .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25.
[3] 胡芹. 发挥群文阅读优势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J]. 名师在线( 中英文 ),2025,11(2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