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土家族服饰文化及其成因研究
袁闹
重庆工商大学
一、渝东南石柱土家族典型服饰的审美特征
1.1 婚嫁服饰:露水装的仪式性与传承性
露水装是土家族女子出嫁途中的核心服饰,包含露水衣、八幅罗裙、露水鞋等组件,其审美特征体现为仪式性与文化传承性的统一。露水衣为大襟宽袖设计,胸前绣牡丹、百合等象征吉祥的图案,边缘镶“绿上点红”彩边,寓意婚姻红火;八幅罗裙由赤、橙、黄等八色布料竖向拼接而成(原为巫师法裙,后演变为婚服),裙边饰如意花边,兼具历史延续性与民俗象征意义。露水装的穿着过程(如母亲为女儿缝制、陪嫁“西兰卡普”土花铺盖)本身即为文化传承的仪式,传递着家族对新婚的祝福与技艺代际传递的深意。
1.2 老年人服饰:功能性与伦理关怀的融合
石柱土家族老年人服饰分为长袍与对襟衣两类,以素色土布(青、蓝、白)为主要面料,款式宽松实用。老年男子长袍为右衽设计,矮领斜襟,腰带可固定烟袋、便于劳作;对襟衣则左右对称,外扎围腰,适应农耕活动需求。老年妇女服饰多为右衽青蓝布衣,袖口、门襟以刺绣点缀,朴素中暗含工艺巧思。此类服饰的核心审美价值在于“伦理关怀”——服饰多由子女缝制,色彩素净、款式宽松的设计体现对长者生活的尊重与照料,是“孝道”文化的视觉载体。
1.3 秦良玉服饰:英雄符号与历史记忆的凝结
秦良玉服饰(蟒凤袍与甲胄)作为国家级文物,承载着土家族对英雄精神的信仰。蟒凤袍以黄绸为底(因“一品夫人”封号获准使用黄色),盘金绣四爪蟒与对称凤纹,下摆饰“寿山福海”,双袖飞凤纹间缀祥云,彰显其“女将”身份的尊贵与守护石柱的功绩;甲胄以织金锦缎为材质,通体鎏金铜泡装饰,护心镜镂刻龙纹,传递军事威严与女性力量的双重象征。二者共同构成“女英雄”的符号系统,既是石柱土家族历史的实物见证,亦是当代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二、基于杜威审美经验理论的审美维度解析成因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审美经验是多维度生活经验的整合。石柱土家族服饰的成因可以通过其“四维特征的审美价值进行阐释:
(1)审美愉悦: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共鸣
露水装的审美愉悦源于“文化传承”的价值观——母亲为女儿缝制嫁衣、教授织锦技艺的过程,本质是家族文化的代际传递;老年人服饰的愉悦则来自“孝道”的道德观——子女为父母制衣的行为,体现传统伦理对生活细节的渗透;秦良玉服饰的愉悦根植于“英雄信仰”——凤纹与甲胄的视觉符号,唤起对女性坚韧、守护精神的情感共鸣。
(2)现象学特征:场景性与互动性的融合
土家族服饰的审美体验与具体场景紧密关联。如“哭嫁”仪式中,新娘身着露水装、头戴露水帕与亲友共哭,场景的真实性(家庭空间、情感流动)赋予服饰“仪式感”;秦良玉甲胄陈列于博物馆,其与“战场—守护”历史场景的关联,使其成为“英雄叙事”的互动媒介。
(3)感知与知识:大众认知与专业审美的差异
从感知层面,传统服饰因款式朴素、色彩沉稳,与当代流行服饰的“个性”“潮流”形成反差,易被大众视为“老旧”;但从知识层面,其刺绣工艺、纹样寓意(如“老鼠嫁女”驱鼠祈福)、历史背景(如八幅罗裙的巫师法裙渊源),经学术解读后,可被重新认知为“文化活化石”。
(4)完整性:生活叙事的具象化
石柱土家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完整性”——每件服饰均是一段生活故事的浓缩。例如,秦良玉蟒凤袍的凤纹被用于2008 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服装,既延续了凤纹“吉祥”的传统寓意,又通过现代设计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连接,
形成完整的文化叙事链。
三、基于柏林特审美事实理论的服饰成因探讨
柏林特审美事实理论强调审美体验的“情景—体验—对象—判断—跨学科”五维构建。石柱土家族服饰的审美成因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1)情景事实:地理环境与文化空间的塑造
石柱县地处渝东褶皱带,山地地形与长江流域的封闭性,使其未被过度开发,保留了万寿古寨、西沱古镇等原始文化空间。这些场景中,老年人的传统穿着、婚嫁仪式的服饰展演得以延续,为服饰原貌的保存提供了“情景场域”。
(2)体验事实:民俗实践与功能需求的驱动
巴盐古道的运输场景中,土家族男性身着宽松长袍、头裹布帕,其设计(如头巾可固定烟袋、腰带可束衣劳作)直接源于农耕与商贸的功能性需求;“玩牛”“摆手舞”等民俗表演中,服饰的色彩(鲜艳西兰卡普)与款式(对称结构)则服务于仪式的“热闹”氛围,体现民俗实践对服饰审美的驱动。
(3)对象事实:主体互动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研究者的田野调查(如记录老年人服饰的工艺细节)、本地居民的表演(如西沱古镇的传统舞蹈)、旅游景区的改良服饰展示(如万寿古寨的织锦展品),三者的互动推动了服饰审美价值的“再发现”。其中,研究者的学术解读赋予服饰“文化符号”意义,本地居民的实践保留了“原真性”,旅游展示则促进了大众认知。
(4)跨学科视角:美学、设计与市场的综合作用
从美学视角,服饰的图案(几何纹样)、色彩(对比色运用)、工艺(织锦、刺绣)符合“形式美”规律;从设计学视角,其功能性(适应气候、劳作)与象征性(伦理、信仰)的平衡,为当代民族服饰设计提供了“传统—现代”融合的范式;从市场视角,文化消费需求(如对“非遗”的关注)推动了服饰从“实用品”向“文化载体”的转型。
四、结论
渝东南石柱土家族服饰以“故事性”为核心,通过露水装的仪式传承、老年人服饰的伦理关怀、秦良玉服饰的英雄符号,构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系。其成因既受地理环境、民俗实践等客观因素制约,亦与民族心理、跨学科互动等主观体验密切相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与当代设计的深度融合,以激活传统服饰的文化生命力。
作者简介:袁闹,讲师,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