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住宅建筑工程高效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研究

作者

李庆韬

中北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一分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住宅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安全与舒适度。高效混凝土以其高强度、高耐久性、高工作性等特点,在住宅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效混凝土施工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混凝土的性能发挥以及住宅建筑的质量。因此,对住宅建筑工程高效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住宅建筑工程高效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材料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水泥混凝土的质量高度依赖于原材料的品质(包括水泥的等级、强度、凝结时间;骨料的粒径、级配、含泥量;外加剂及掺合料的种类和用量)以及施工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降雨等)。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例如,高温高湿环境下,水泥水化反应加速,可能导致早期强度过高,后期强度增长不足,并增加裂缝风险;而低温低湿环境则会延缓水化反应,降低混凝土早期强度,延长施工周期。材料品质的缺陷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会被放大,从而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因此,科学合理的材料选择和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是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关键。

1.2 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配合比设计未充分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和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一些设计人员仅依据经验进行配合比设计,未进行充分的试配和调整,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性能无法满足住宅建筑工程的需要。在配合比设计中,对原材料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考虑不足,当原材料产地或品质发生变化时,未能及时对配合比进行优化,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稳定性。

1.3 施工因素

混凝土浇筑不规范是导致渗漏的常见施工问题。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内部会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缺陷,这些缺陷成为水渗透的通道。浇筑顺序混乱,会使混凝土出现冷缝,降低混凝土的整体性和抗渗性。施工缝处理不当也是重要因素。施工缝位置设置错误,如在结构受力较大部位设置施工缝,容易在施工缝处产生裂缝。施工缝表面未清理干净,残留的浮浆、杂物等会影响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

2 住宅建筑工程高效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2.1 施工准备方面

在建筑工程土建项目中,如何合理地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进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某座大型商厦,其结构复杂、工程规模大,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要求较高。为此,在建设前期,根据本工程特殊的节水要求,在深入研究后,没有采用传统水泥当作胶凝材料,改用环保的粉煤灰作为替代材料。结果表明,采用粉煤灰既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又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降低了施工成本。对于材料的质量管理,实行“双检”制度,对进场材料需出具合格的质量检验报告,并可到现场进行抽样复检。同时,还引进了智能化的施工管理系统,利用 GPS 进行实时追踪,保证混凝土供应的准确。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各施工团队均备有充足的后备工具,如防震杆等。结合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不同配比的混凝土耐久性和施工效率进行研究,为建筑工程的选材和配合比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最佳配比的情况下,其28 天强度可以提高 10% 左右,而水泥用量则可以降低 5% 左右,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2.2 混凝土搅拌与温度控制

混凝土搅拌过程需要采用先进的搅拌设备,确保所有

材料能够充分混合,达到均匀一致的状态,避免出现离析现象。搅拌设备的容量需满足工程需求,并需具备相应的搅拌工艺,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其配合比应与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标准一致。在搅拌前,应进行充分的预拌料试验,确定最佳的搅拌时间和转速等参数,以确保最终获得高质量的混凝土。混凝土的温度对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理想的混凝土温度应控制在 2226C 之间。夏季高温施工需采取降温措施,冬季低温施工则需采取防冻措施,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强度降低、表面不平整等问题。施工过程中需使用测温仪器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3 施工过程质量管控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施工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责任人。建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进场检验、配合比设计、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全过程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使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2)加强质量检测与监控。配备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对混凝土原材料、拌合物性能以及硬化后的混凝土质量进行全面检测。在施工现场设置混凝土标准养护室,对混凝土试块进行规范养护,定期进行抗压强度、抗渗性等性能检测。运用信息化技术,如在混凝土搅拌站、施工现场安装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过程,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理。同时,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环境因素的监测,如温度、湿度等,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和措施。

2.4 混凝土的养护

根据住宅建筑工程的特点、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施工环境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方案。明确养护方法、养护时间、养护人员等要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温控措施,通过预埋冷却水管、覆盖保温材料等方法,控制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防止出现温度裂缝。混凝土在浇筑后,必须进行不少于7 天的标准养护,在高温或干燥条件下,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至 14 天或更长。大体积混凝土要求内部温度控制在70℃以内,表面与中心温差不超过 25°C ,养护时间不少于 14 天。定期检查混凝土表面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养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详细记录养护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养护时间、洒水次数等数据,确保养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养护措施和技术参数控制,可以确保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的强度发展和耐久性,防止干缩裂缝,提高抗冻融和抗化学侵蚀能力。在养护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养护情况,确保养护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做好养护记录,包括养护时间、养护方法、环境温度和湿度等信息,以便对养护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工程高效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优化对于提高住宅建筑质量、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优化,可以有效提升高效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充分发挥其高强度、高耐久性、高工作性等优势。在实际工程中,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高效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优化,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推动住宅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住宅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为高效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晓琳 , 孙东明 , 郭富强 , 等 . 住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究 [J]. 居舍 ,2025,(08):80-83.

[2] 陈贝贝 , 王雨茜 .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探究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10):142-144.

[3] 石培龙 . 超高层建筑中高强度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及质量管控分析 [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3(0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