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地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研究
李冬梅
370283198010298149
引言
土地规划作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价至关重要。传统的土地规划监测与评价方法往往依赖单一数据源,存在信息不全面、时效性差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源数据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实时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以及详细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这些多源数据蕴含着丰富的土地利用信息,为构建更加科学、准确的土地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提供了可能。因此,开展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地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多源数据在土地规划监测中的应用
1.1 多源数据的特点与优势
多源数据具有多样性、互补性和实时性等显著特征,能够从不同维度全面刻画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过程。遥感影像以其覆盖范围广、更新周期短的优势,可提供动态变化的宏观图景;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则具备空间精度高、属性信息完整的特性,能够精确表达土地要素的空间分布与拓扑关系;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则从人口、产业、经济活动等角度揭示土地利用背后的社会驱动力。上述数据在空间尺度、时间分辨率和信息维度上相互补充,形成对土地规划实施效果的全方位认知。相较于传统单一数据源所导致的信息片面性和局限性,融合多源数据不仅增强了监测系统的稳健性,也提升了对复杂土地利用现象的解析能力,为构建科学、高效的动态监测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1.2 多源数据的处理与融合
多源数据的处理与融合是实现土地规划动态监测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流程涵盖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信息集成等多个关键阶段。在预处理过程中,针对遥感影像存在的云覆盖、辐射失真,GIS 空间数据可能存在的拓扑错误,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中的缺失值或异常值等问题,需进行系统性的数据清洗、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及归一化处理,以提升数据一致性并统一空间参考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高维特征提取方法,如纹理分析、边缘检测与语义分割等技术,识别各类数据中隐含的空间格局与结构特征,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等降维手段,压缩冗余信息,保留关键变量,提高后续处理效率。进一步地,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机制,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与循环神经网络(RNN)相结合的多模态协同分析模型,实现遥感影像、空间矢量数据与统计指标的有效集成。此类方法不仅能够缓解异构数据之间的语义差异,还能增强不同来源信息间的互补性,提升整体数据的表达能力与决策支持效能,从而为土地规划动态监测模型提供高质量、多维度的数据输入基础。
2 土地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模型的构建原理
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地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以土地规划的核心目标与关键指标为基准,融合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了具有空间异质性与时间动态性特征的多层次、多维度监测与评价体系。该模型依托系统工程理论框架,集成空间分析、数据挖掘与统计建模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实时追踪与规划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估。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影响因素,通过指标体系的层级设计与权重分配,增强模型的系统性与适应性。模型运行依托数据同化机制,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协同处理与深度融合,提升监测精度与评价效能,为土地规划的科学决策与动态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的核心构成,其科学性与系统性直接影响模型的评估效能。本研究围绕土地规划的战略目标与实施要求,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多维目标,构建了涵盖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效益及规划执行效能四个层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均基于可量化、可获取的数据来源,结合标准化计算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通过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对关键指标的周期性监测与趋势分析,进而识别规划实施中的偏差与潜在风险。该体系不仅强化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能力,还提升了对规划目标达成度的评估精度,为动态调控与政策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3 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3.1 模型的验证方法
为了全面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实地调查、多源数据对比分析及统计检验等多种方法。通过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勘测数据进行空间一致性比对,检验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识别的精度水平;借助历史规划实施数据与模型模拟结果的偏差分析,评估其对规划效果的预测能力。在统计检验环节,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与均方根误差等指标,量化模型输出与实际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精度超过 90% ,模型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具有高度统计显著性 (p⟨0.01) ),验证了模型在复杂地理环境与多元驱动因素下的稳健性与适用性。
3.2 模型在实际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将构建的土地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应用于实际土地规划项目中,能够实现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高精度、周期性监测,有效捕捉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耕地流失、生态用地压缩等关键变化节点。通过系统分析模型输出的多维评价结果,可识别规划执行中的空间偏差与政策传导滞后问题,为规划方案的阶段性调整提供量化依据。模型引入标准化指标体系与动态更新机制,增强了对复杂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的响应能力,提升了规划评估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基于模型生成的可视化分析成果,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在资源配置、用途管制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升决策效率与科学化水平。实践表明,该模型不仅强化了土地管理的全过程闭环控制能力,也为实现土地资源的精细化治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结论
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构建了土地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详细阐述了多源数据在土地规划监测中的应用、模型的构建原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模型的验证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土地规划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实时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土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调整和优化土地规划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模型的功能,拓展模型的应用范围,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崔一凡 , 陈子文 . 多源时空大数据驱动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J]. 北斗与空间信息应用技术 ,2025,(03):107-109.
[2] 于秀娟 , 庞绪峰 . 基于多源高分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13(02):16-19.
[3] 胡敏 . 融合时空大数据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建设研究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47(06):133-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