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提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实践
褚洪岑
枣庄市实验幼儿园 277000
引言
幼儿阶段是科学素养启蒙的关键期,但传统科学教育常因抽象性、说教性强导致幼儿参与度低。游戏化教学通过将科学探究目标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操作的游戏任务,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表明,游戏化教学可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专注时长提升 40% ,问题解决能力提高 35% 。本文基于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结合“浮与沉”“平衡的奥秘”等典型案例,系统探讨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1、游戏化教学的核心要素与实施原则
1.1 核心要素
游戏化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四大核心要素的协同作用:
情境性: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或自然现象,构建具有认知冲突的游戏情境。例如,在“小气船”实验中,教师以“气球突然消气飞走”的动态情境引发幼儿对“力与运动”的直观感知。
挑战性:设置阶梯式任务难度,激发幼儿的坚持性。例如,“平衡的奥秘”实验中,幼儿需通过调整橡皮泥重量实现“冒险小子走钢丝”的目标,过程中需经历多次试错与策略调整。
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社会性发展。如“办家家”游戏中,幼儿通过分配“爸爸”“妈妈”等角色,理解家庭分工与社会责任。
1.2 实施原则
主体性原则:尊重幼儿的游戏自主权,教师仅作为观察者与引导者。例如,在“风是什么”主题生成课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秋游时对“落叶飞舞”的提问,引导其通过制造风、观察轻物飞行等自主探究空气流动原理。
渐进性原则:设计由浅入深的探究序列。例如,在数字认知教学中,教师通过“拍手歌”(记忆数字顺序) → “数字兄弟比大小”(理解数量关系)→“排排坐分果果”(应用数字概念)的递进式游戏,实现认知目标的螺旋上升。
2、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策略与案例分析
2.1 情境创设:从抽象概念到具象体验
案例:“小气船”实验
实施步骤:
情境导入:播放“气球消气飞走”的动画,引发幼儿联想生活经验(如“我玩过气球,它也会这样飞”)。
问题驱动:提问“为什么气球往后排气时会往前冲?”,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气球、观察飞行方向等动作感知“反作用力”。
实验验证:提供气球、吸管、泡沫板等材料,让幼儿制作“小气船”并观察其运动轨迹,记录“排气方向与船体运动方向相反”的现象。
迁移应用:讨论“火箭升空”“喷气式飞机”等现实案例,巩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科学概念。
效果分析:该设计通过动态情境将抽象力学原理转化为可观察的操作现象,幼儿参与度达 92% ,实验后能准确描述“反作用力”的幼儿比例从 15% 提升至78% 。
2.2 材料设计:从标准化教具到生活化资源
案例:“奇妙的螺旋”活动
实施步骤:
材料投放:提供糖果纸、火腿肠、毛巾、扭扭绳等生活物品,设置“包糖果”“拧火腿肠”“挤毛巾”“整理扭扭绳”四项任务。
操作探究:幼儿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螺旋结构能包裹物体”“拧动螺旋可产生力量”等现象。
概念升华:结合洗衣机涡轮、马桶冲水等生活场景,讲解“螺旋结构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的原理。
效果分析:生活化材料使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感知更直观,实验后能举例说明螺旋结构应用的幼儿比例从 23% 提升至 85% ,且 90% 的幼儿表示“科学很有趣”。
2.3 过程组织:从教师主导到幼儿自主
案例:“风是什么”生成课程
实施步骤:
兴趣捕捉:秋游时幼儿提问“为什么落叶会飞来飞去?”,教师顺势生成“风是什么”探究主题。
自主探究:
阶段一:师幼讨论“有风和无风时的感受”(如“风吹在脸上凉凉的”“树叶动起来”)。
阶段二:幼儿尝试用扇子、吹风机制造风,观察轻物(羽毛、纸片)的飞行状态。
阶段三:引入“空气”概念,通过“气球放气模拟风”实验验证“风是空气流动”的假设。
成果展示:幼儿用绘画、语言描述等方式表达对“风”的理解,教师整理成《风的故事》主题墙。
效果分析:生成性课程尊重幼儿的兴趣导向,实验后能完整描述“风的形成原因”的幼儿比例从 10% 提升至 65% ,且 80% 的幼儿表现出持续探究欲望(如“回家后想和爸爸妈妈一起找风”)。
2.4 评价反馈: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
案例:“平衡的奥秘”实验评价
实施步骤:
观察记录:教师用表格记录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如“能否独立调整橡皮泥重量”“是否尝试多种策略”)。
同伴互评:幼儿通过“点赞贴纸”评价同伴的“坚持性”“合作性”(如“他试了5 次才成功,很努力”)。
效果分析:过程性评价使教师能及时识别幼儿的认知瓶颈(如“部分幼儿仅关注橡皮泥重量,忽略分布位置”),并通过针对性指导使实验成功率从 60% 提升至 89% 。
3、游戏化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3.1 挑战
目标偏离风险:过度强调游戏趣味性可能导致科学探究目标弱化。
材料准备压力:开放性材料需频繁更新,增加教师工作量。
评价标准模糊:过程性评价缺乏量化指标,难以客观衡量幼儿发展。
3.2 对策
目标锚定:在活动设计中明确“科学探究目标”与“游戏任务”的对应关系(如“平衡实验”中,游戏任务“让冒险小子走钢丝”对应科学目标“理解重心与平衡”)。
评价工具开发:设计《幼儿科学探究能力观察量表》,从“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表达”三个维度进行量化评分。
结语
游戏化教学通过情境化、操作化、挑战化及互动化的设计,将科学探究转化为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使幼儿科学活动的参与度提升 40% 以上,问题解决能力提高 35% ,且能显著增强其持续探究兴趣。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游戏化教学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路径(如AR/VR 情境模拟),以及如何通过家园共育延伸科学探究的时空边界。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J]. 柳爽 ; 沈彤 . 教育界 ,2024(04)
[2] 蒙氏感官教具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应用探究 [J]. 白雪 ; 孙长在 . 基础教育论坛 ,2023(20)
[3] 自然导向教学策略:在亲近自然中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J]. 诸芳;赵娜 . 辽宁教育 ,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