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一体化导向下体育教学的实践
宋丽娜
唐山市路北区教育局 063000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学科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育引导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对于理解抽象的运动技能或者展开单一的运动锻炼活动缺乏兴趣。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借助更多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技能训练以及比赛环节,构建丰富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引导效果。体育教师也可借此创新教育模式,达到新课标课改的教育要求。
一、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小学体育教师在引入“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时,可以以“以赛促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赛促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可以借助竞赛情境使学生主动的展开技能训练和团队交流过程。在实战比赛当中,学生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升自身的实操能力。同时比赛还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在“长跑”这项体育运动锻炼项目的以赛促学教育引导中,教师可以设置分段计时赛,诸如分别设置 400m 跑、800m 跑等等分段项目,然后再让学生以比赛的方式完成实战演练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班级接力赛,将班级内部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再进行分组,确保不同组别之间的竞争实力相当。学生们可以在长跑接力的比赛过程当中展开团队协作,以比赛的方式提升自身的长跑技能训练,增强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也能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技能锻炼习惯,真正将长跑技能应用于实操中。另外,小学体育教师也能在该过程中磨炼学生的品质和意志力,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同时这也是“学、练、赛”一体化教育模式有效实践的体现,可以促进体育学科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分层递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体育教师在引入“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还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再对不同的组别展开相对应的教育引导活动。比如,在“跳远”该运动项目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分层递进式教育引导工作,有效落实“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基础层、进阶层和高阶层三个层次。基础层的学生在进行“学、练、赛”一体化训练时应着重于动作定型,教师可以用标记线辅助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助跑节奏练习,继而提高基础动作姿势的标准性。针对进阶层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为学生设置踏跳板明确起跳区域,并根据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分析学生在腾空步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完成度,进而对学生展开个性化引导。而针对高阶层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视频回放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专项训练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诸如腾空收腿与落地缓冲技巧的应用水平。在学生们参与分层训练活动后,教师则可继续引入比赛活动,让学生们自由组成以6 人为一组的比赛小组,其中应包含基础层、进阶层和高阶层的学生各两名,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展开比赛训练,最终记录团队总分,以此完成“学、练、赛”一体化训练活动,让学生可以充分学习和掌握跳远技能。
三、综合评价,带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小学体育教师在落实“学、练、赛”一体化教育手段时需要根据这种教育模式的特性,有效创新教育评价方法。教师要调整教育评价的模式,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在参与相关活动中的态度以及在比赛等团体协作活动中的合作表现等等。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动态化发展情况,才能够精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提高“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比如,在“篮球”该项目的“学、练、赛”一体化教育评价环节中,教师可以量化学生的技能评价标准,譬如“学生1 分钟运球过障碍的表现”“学生的传球命中率”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自我评价,教师可以设置评分量表,满分为十分,让学生就自身的技能点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团队贡献值等指标进行自我反思。借助这种综合评价的方式可以带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可以提升“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1]。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练、赛”一体化导向下进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实践时,教师需要以赛促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也可以展开分层推进式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巩固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吕文韬 . 小学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策略 [J]. 小学教学研究,2024(2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