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审美观念培育路径探究
李婷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城关中学 424500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指出:初中音乐作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需要落实审美教育的地位理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工作想要实现效果上的突破,就必须要以美为核心,通过多元化的审美活动完成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
一、教学导入:创设审美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要抓住教学导入契机创设出优质的审美情境,因为良好的审美情境能够营造优质的学习氛围,这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好汉歌》时,教师选择在导入阶段采取视听结合、故事渲染的方式进行审美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跨苏进入音乐情感世界。首先,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好汉歌》进行欣赏。之后,教师提出“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谁知道这首歌是哪部名著改编电视剧的主题曲?”等问题,让学生将歌曲与《水浒传》联系到一起。接着,教师让看过原著或电视剧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说一说他心中对梁山好汉的情感。有的学生表示他们都特别豪爽、讲义气,有的学生说他们嫉恶如仇、英雄气概。这时,教师将关注点重新拉回到歌曲上,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欣赏,并说出欣赏过程中自己的情感状态如何。有学生说心情非常振奋、情绪高涨,也有学生说感觉自己变成了英雄好汉。这时教师将学生对梁山好汉的情感和歌曲进行连接,让学生感受到歌曲带给自己的情感共鸣,提升他们对歌曲的感知和审美体验,并对歌曲为何带来如此大的情感引导产生好奇,为接下来的互动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1]。
二、教学过程:深化审美体验,强化主体参与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就要打破传统的单项授课模式,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通过演唱、创编等方式去感受音乐之美,建构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认知。例如在学习“琴箫曲 梅花三弄”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歌曲,让学生获得基础审美感受。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为学生播放不同版本的琴箫曲,让他们讨论和分析同种演奏乐器下,不同演奏者的演奏特点及其传达出的情感状态,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之后,教师又提出“如果更换演奏乐器,歌曲会如何呈现?”的问题,让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同时选出用何种乐器进行替代。之后,教师会根据学生给出的建议,用电子库的方式进行歌曲演绎,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在歌曲呈现上的差异,以此提升学生对不同乐器的音乐呈现及情感表达的感知,明白为何琴箫曲版的梅花三弄会成为经典之作。
三、教学训练:延伸审美实践,联结生活美学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训练环节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想要做好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育,就要抓住训练机会,通过跨学科方式进行审美实践的延伸,实现生活美学与音乐的联结 [2]。例如,在学习“为《诗经》谱写的歌曲 关雎”之后,教师采取音乐与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诗经》中最喜欢的一篇诗歌,并为其进行谱曲。之后,教师会在班级中组织品鉴会,让各小组通过配乐诗朗诵的方式呈现他们的作品,并让各小组在互动交流中实现经验分享,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又或者在完成歌曲《鸽子》的学习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寻找自然中的声音”的训练内容。训练中,学生要带着收音设备去记录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然后将他们创编成一首曲子。在这种课后训练中,学生不仅可以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声音的感知、审美与创作能力,同时他们还会感受到生活中音乐的无处不在,这对于树立学生正确审美观念带来了助力,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因此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其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关键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审美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先要做好对学生基础审美能力、情趣的掌握,结合审美教育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机会,让他们从自己的情感、思维角度出发,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获得审美能力的锻炼,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审美水平的人,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馨月 .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J]. 戏剧之家 ,2024,(34):190-192.
[2] 许雅群 .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J]. 华夏教师 ,2024,(2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