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

作者

单忠红

寿光市台头镇大坨小学 山东潍坊 262735

引言:在当代教育体系中,自主学习能力被普遍理解为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从教育价值层面分析,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生具有多重意义。其一,这种能力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相比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留存率显著提高。其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应对知识快速更新的必备技能。研究数据表明,具备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其终身学习意愿比普通学生高出 47% 。其三,这种能力培养有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保持独立思考。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与价值体现

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即个体在认知调控、内在驱动力及行动层面主动投入知识获取活动的综合素养。这种能力体现为学习者可以自主设定知识掌握目标、筛选适宜的学习方式并对学习进展进行持续追踪的多维度技能体系。从构成要素来看,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主要涵盖以下维度:认知调控维度:学习者具备对学习进程进行自主规划、实时监测及效果评估的素养。内在驱动维度:学习者保持着对知识探索的持续热情,能够进行自我驱动并有效应对学习过程中的各类困难。方法运用维度:学习者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高效学习技术,包括信息编码方法、进度安排技巧等,以优化知识获取效果。资源整合维度:学习者善于调动各类学习支持要素,如文献资料、数字平台、专业指导等,为自身学习过程提供必要支撑。

在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持续的知识更新已成为必然要求。具备自主学习素养的个体即便脱离正规教育体系,仍能保持知识获取的主动性。这种能力不仅优化了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机制,更能显著提升知识吸收效率。当学习者获得充分的学习自主权时,其内在求知欲往往会被有效激活,形成良性循环。尤其在信息科技领域,教学内容迭代速度惊人,这就对学习者的自主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由此可见,在信息科技教育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二、提升自主学习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革新教育理念,唤醒求知热情

教育工作者需要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深入把握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其独特资质与发展可能,打造以激发兴趣和情境体验为重点的教学体系。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包括专题研讨、校外实践、虚拟实验、创意团队项目以及多学科融合的实践任务。教师可结合音乐创作、视觉艺术、物理化学、人文社科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要素,设计综合性创新任务,例如利用编码技术与统计方法破解考古难题、环境治理等现实议题,点燃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情与探索精神。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比如立体影像呈现、VR 模拟系统、AR 互动装置,提升课堂的参与度与真实感,营造充满活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搜索网络资料,加入在线学术交流,强化其信息筛选能力与辩证思维,助力形成个人见解,持续增强求知动力,最终养成自主探究、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创意竞赛,通过小组协作攻克综合性难题,全面锻炼学生的集体配合与组织协调能力,为其应对未来科技革新与多元文化冲击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行探索性学习模式,提升自主研究能力

信息科技教育中采用探究式方法具有显著价值,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围绕具体项目,构建富有挑战性的实践环节,促使学生深度投入,从而发展其自主思考与问题处理技能。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贴近现实的案例情境,例如仿真城市智慧交通调控或生态保护等综合性课题,帮助学生在应对实际困难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有效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与辩证思考能力。借助网络编程环境与数字技术手段,学习者能够在仿真条件下进行编码实践,达成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的有机融合,强化其在多变情境下的系统构建与疑难处置水平。在数据研究课题中,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统计学方法与预测模型来挖掘海量数据,解读数据内在规律与演变特征,从而提升信息整合与解析能力。通过跨专业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在协同工作中掌握高效交流、任务分配与团队配合的要领,共同攻克技术难题,这一过程不仅精进了专业能力,同时培养了集体意识与组织才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技术本质的认知,更塑造了应对新型挑战时的自我调适与学习规划能力,使其逐步形成探索精神、洞察力以及适应变革的智慧。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合作学习

学习共同体在信息科技教育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构建了一个活跃的知识创造系统,将不同身份的主体——包括学生、教育工作者、专业人才、指导者、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智慧与经验的互通有无,促进深度的学术交流和多元的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团队创造力和问题处理效能。教育者可以组建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小组,指导学生采用项目导向的学习方式,突破传统学科框架,协同应对技术难题。这些实践活动可能涉及编程竞赛、信息处理项目,以及智能计算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创新尝试,激励学生突破认知边界,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参与者可能合作开发智能互联项目,构思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方案,或协作改进计算模型,甚至参与开放源代码项目的开发工作,通过代码贡献提升协同开发能力。在这样的互动环境中,学习者能够审视和评估自身的学习轨迹,借助同伴和导师的指导建议,不断修正和改善个人学习方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这种深入的参与和协同研究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更点燃了他们对前沿知识的求知热情,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领域实现持续性的能力提升。

总结: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中,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学习者、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通过革新教学理念、推行问题导向型学习模式、建立协作学习网络以及优化评估机制等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为其持续发展和未来成长打下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虎 , 牛娜 .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 [J]. 天津教育 ,2025(3):171-173.

[2] 王志永 .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J]. 新课程研究 ,2025(5):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