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枣园深处鱼水情:延安时期军民关系的时代典范

作者

任青贤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  716000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延安枣园以其质朴的窑洞和坚韧的枣树,默默见证了一段人类政治史上堪称典范的军民关系。1943 年,毛泽东同志在枣园的窑洞里起草了《开展根据地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明确把双拥作为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重大准则,促使军政、军民关系得到显著改善,为边区战胜严重困难、巩固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历史的烽烟散去,枣园所承载的“军民鱼水情”早已超越特定时空,凝结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最生动、最深刻的具象表达,成为民族精神图谱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共生

枣园的军民情谊,首先深植于最朴素的生活互助之中。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这种互助超越了简单的施与受,升华为一种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战士们视群众为父母,将“缸满院净”作为基本要求。他们利用战斗间隙,为老乡抢收庄稼、修葺危房、担水劈柴。在春耕秋收的农忙时节,田野里最常见的是战士和老农并肩劳作的身影。1943 年,枣园附近村庄遭遇旱灾,驻军战士主动让出部分口粮接济断炊农户,自己则以野菜、黑豆充饥,体现了“先群众之忧而忧”的赤子情怀。群众则视军队为子弟,倾其所有支援部队。大娘们熬夜为战士缝补浆洗,将家中仅存的鸡蛋、红枣悄悄塞进战士口袋;大爷们将精心饲养的猪羊送到部队改善伙食。尤为感人的是“纳军鞋”运动,枣园妇女们不分昼夜赶制“千层底”,每一针每一线都寄托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对战士的牵挂。这种“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奉献,是民心最真实的写照。

二、经济战线上的命运共同体

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开展大生产运动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枣园军民在生产领域的紧密合作,将鱼水情深化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毛泽东同志在枣园窑洞前亲手开荒种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带头纺线,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生产热情。部队官兵大力帮助枣园及周边村民兴修水利、改良农具、推广农业技术。著名的“幸福渠”工程,正是军民肩挑手抬、共同奋战的结果。这条水渠引水灌溉了千亩旱地,解决了村民世代“吃水难”的困境,“幸福渠”之名,饱含着群众对党和军队的由衷感激。部队生产的粮食蔬菜,除自给外,常分给困难群众;群众丰收的粮食,也踊跃缴纳公粮支援前线。枣园村曾出现“户户争缴救国公粮”的动人场景。这种基于共同奋斗的物质共享,使军民真正结成了“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利益共同体。

三、战火淬炼下的生命守护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枣园的军民鱼水情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升华至以生命相互守护的至高境界。在共同抗击侵略者、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军民的鲜血流在一起。战士为掩护群众转移而英勇捐躯,群众为保护子弟兵而壮烈牺牲的事迹不胜枚举。每一次生死的考验,都如同熔炉般将枣园军民的心更紧密地熔铸在一起,筑起了一道日寇和反动派都无法摧毁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枣园军民在战火中用生命相互守护的实践,正是这一真理最震撼人心的注脚。

四、价值认同凝聚的信仰高地

枣园军民鱼水情的深层根基,在于双方在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上的高度契合与同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其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枣园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展现出的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军民关系。1945 年春节时,毛泽东破除了正月初一不出门的习俗,一大早就同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书记处的同志到枣园乡政府给群众拜年。群众们一听说毛主席上门拜年了,喜出望外,不约而同地都涌进了乡政府的院子。干部与士兵平等、官兵一致的原则,也深深影响了军民关系。枣园军民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如看戏、听报告、扭秧歌)、识字扫盲运动,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更在共同学习进步中提升了政治觉悟,强化了对党和军队的认同感。领袖的平易近人,干部的心系群众,使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干部是“自己人”,从而发自内心地信任党、拥护党领导的军队。这种基于价值认同和作风感召的情感,比任何物质联系都更为持久和牢固。

枣园窑洞的灯火或许已经黯淡,幸福渠的水流依然在黄土沟壑间低语,诉说着那段滚烫的岁月。延安枣园所孕育的军民鱼水情,绝非历史的偶然或战时特有的温情,而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路线的光辉结晶,是人民军队性质本色的集中彰显。它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哲理,证明了民心向背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