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下的秘密
董秋萌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商城幼儿园 450000
教育随笔:
《翅膀下的秘密》
—
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午后,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孩子们来到了种植区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突然,一声稚嫩的惊呼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老师!快来看!这只蚂蚁有翅膀!”小雨蹲在操场边缘,小手指着地面,眼睛瞪得圆圆的。她的发现立刻吸引了周围五六个孩子的注意,大家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个 " 奇怪 " 的蚂蚁。作为带班老师,我敏锐地意识到,一个珍贵的教育契机正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蹲下身来,与孩子们保持平视,轻声问道:“你们以前见过带翅膀的蚂蚁吗?”孩子们有的说“没有”,有的说“只在书上见过”。小杰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有的没有呢?它们是不同的种类吗?”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反问道:“大家觉得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开始天马行空地猜测:“可能是蚂蚁爸爸和蚂蚁妈妈?”“是不是长大了就长翅膀了?”“会不会是蚂蚁里的飞行员?”每个假设都闪耀着童真的智慧火花。
看着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我决定将原定的户外活动计划暂时搁置,抓住这个由孩子自发提出的科学探究机会。我引导孩子们轻轻将这只带翅蚂蚁引入观察盒中,并提议:“我们一起来当小科学家,研究一下蚂蚁的秘密好不好?”孩子们欢呼雀跃,科学探究的种子在这一刻悄然播下。
回到教室,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蚂蚁的头脑风暴。我将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记录在白板上:“为什么蚂蚁会有翅膀?”“有翅膀的蚂蚁是做什么的?”“它们会飞到哪里去?”“翅膀会不会掉下来?”这些问题反映了孩子们真实的认知需求和兴趣点。接着,我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几种探究路径供孩子们选择:可以查阅绘本和百科全书,可以回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电子产品搜索相关视频,还可以到幼儿园的小花园继续观察蚂蚁。孩子们自主分成三组,选择了不同的探究方式。
查阅书籍的孩子们在《昆虫世界》绘本中找到了关键信息:“蚂蚁中只有雄蚁和未来的蚁后有翅膀,它们会在特定季节飞出巢穴进行婚飞。”这个发现让孩子们惊讶不已。小雅兴奋地说:“原来蚂蚁结婚还要先学会飞啊!”通过电子产品观察的那组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为大家提供了壮观的蚂蚁婚飞视频,成百上千的带翅蚂蚁同时起飞,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乐乐指着屏幕说:“看!它们飞得好高,像小风筝一样!”而户外观察组的孩子们则带回了新发现:“老师!我们又找到了三只带翅膀的蚂蚁!它们好像要准备飞走了!”
随着探究的深入,孩子们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细致和有深度。小明问:“为什么不是所有蚂蚁都有翅膀呢?”这个问题引出了关于昆虫社会分工的讨论。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不同蚂蚁的“工作”:工蚁忙着搬运“食物”
(积木),兵蚁“保护”巢穴(用软棒防守),而有翅膀的繁殖蚁则准备“起飞”。通过游戏,孩子们直观理解了翅膀对于不同蚂蚁的意义。小雨在游戏后总结道:“原来蚂蚁和我们人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不需要每个人都一样。”
这次偶然的发现最终发展成了一个为期两周的" 昆虫世界" 主题探究活动。孩子们制作了蚂蚁生命周期转盘,绘制了蚂蚁巢穴结构图,甚至用废旧材料搭建了一个巨大的 " 蚂蚁王国 "。家长也反馈说,孩子们回家后会在公园里主动观察蚂蚁,并向家人讲解蚂蚁的知识。最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开始养成了主动提问、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正如小杰在活动总结时说的:" 老师,我现在看到什么都想问为什么了,因为问问题能学到好多有趣的东西!"
回顾这次教育契机的捕捉与延展,我深刻体会到,幼儿教育中最珍贵的时刻往往不在教案本上,而在孩子们闪亮的眼睛里。当小雨发现那只带翅蚂蚁时,如果我按照原计划继续体育活动,这个教育机会就会如蚂蚁婚飞般转瞬即逝。而我选择了停下脚步,跟随孩子的好奇心,最终收获的不仅是关于蚂蚁的知识,更是孩子们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练就一双 " 发现的眼睛 " 和一颗 " 等待的心灵 "。教育契机常常伪装在日常的细微之处——一只不寻常的昆虫,一片奇特的树叶,甚至孩子随口提出的一个为什么。捕捉这些契机需要我们放下成人的节奏,进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眼睛重新观察这个充满奇迹的天地。
带翅蚂蚁的教学经历也让我反思了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我们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儿童探究的支架搭建者。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当探究遇到困难时,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当兴趣似乎要转移时,不强行拉回主题。这种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教育智慧,正是幼儿教师专业性的体现。
教育就像蚂蚁筑巢,是由无数个微小契机堆砌而成的伟大工程。当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保持敏感和开放,就能将这些转瞬即逝的瞬间转化为持久而有意义的学习经验。那只带翅膀的蚂蚁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关于昆虫的知识,更教会了我:最好的教育计划,往往诞生于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教师的专业敏感相遇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