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数字人才培育模式实践与创新

作者

林晓净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淄博 25530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 新学乡 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 035 年数字化人才需求 2500 万至3000 万。2023 年 , 国家印发《 2025 年 )》,产业与教育之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 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 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设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数字 才 政 融合培育数字人才指明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化以其高效、精准、智能等特性,为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数字人才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数字人才培育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要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理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 环联动、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完成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推动资源实现共享 字技术的运用方面较为落后,教师大多不具备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得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企业往往会遇到盈利目标受 论架构为产教融合构建了宏大规划,然而落到实践层面,若想达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有不少现实困境需要突破。

从整体来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数字人才培育存在多方面不足。校企合作深度欠缺,企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核心环节参与度低,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缺企业实践经验,对数字技术新动态了解不足;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技术发展,设备老化、功能单一,难满足学生实践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学生数字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提升。

(二)原因分析

1. 技术应用与整合不足。虽然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但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应用不够深入。许多院校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不同平台之间数据不互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同时,对于新兴的数字技术如区块链、元宇宙等在产教融合中的应用探索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可信数据共享、沉浸式实训等方面的优势。

2. 政策支持与引导不够完善

虽然国家层面鼓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数字化发展,但具体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措施还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的专项激励政策,对于校企合作中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足,导致企业和院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相关的评价体系也不够健全,难以对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的成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3. 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

当前,中小企业正朝着兼具数字化特质的“专精特新”方向迈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也需同步走向“专精特新”,并推进数字化转型。尽管高职院校的多数专业都开展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但这类合作多流于表面—往往是高职院校一方主动推进,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校企协同的合力。深究根源,在于企业未能从合作中获得利润增长、效益提升、成本降低等实际利益。企业和职业院校在目标、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企业在投入数字化资源、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缺乏动力,影响了数字化在产教融合中的深度应用。

4. 师资队伍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

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是影响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成效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教师缺乏系统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培训,难以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和校企合作项目。同时,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有效整合数字技术与专业教学内容,制约了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数字人才培育的推进思路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业教育体系”,借助政策推动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与产 模式的革新,一方面,需建立常态化机制, 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实践技能;另一方面, 业务场景分享实操案例与前沿经验,从而让教 教融合提供支撑的框架中,人才培养模式 实、 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沉浸式实训场景与个性化 最终通过标准化的技能认证及多维度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搭建智慧化产教融合平台

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数字技术,打造集教学、实训、科研、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化产教融合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和教学过程的智能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教学调整和人才培养提供精准指导。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的产教融合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高效对接。借助元宇宙技术搭建沉浸式虚拟实训环境,模拟企业生产场景和业务流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以生态构建为核心,形成多方协同发展格局

构建“政校行企研”五位一体的数字化产教融合生态共同体,明确各方在其中的角色和职责,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政府负责出台专项政策,加大对数字化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为生态构建提供政策保障和宏观指导。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收集和发布行业数字化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信息,制定行业数字化标准,为校企合作提供参考依据。企业深度参与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提供真实的生产项目和数字化资源,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评价,实现人才共育。

(三)以需求导向为原则,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产业需求动态监测与预测机制,实时跟踪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趋势、岗位能力要求变化,准确把握人才需求方向。根据监测结果,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开发“数字技术 + 专业应用”的跨学科课程模块,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推行“专业群 + 动态课程模块”的培养模式,专业群围绕区域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构建,动态课程模块根据产业技术更新和岗位能力变化进行灵活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适配。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数字人才培育改革路径

(一)深化数字化课程体系改

1. 构建立体化课程架构

以数字技术发展为导向,搭建覆盖基础、专业、前沿的立体化课程架构。基础层加强学生数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等数字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专业层整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跨学科课程模块,如“人工智能 + 智能制造”“大数据 + 现代物流”等,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沿层关注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和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创新思维。

2. 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

依据产业需求动态监测结果和《数字经济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建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每学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和优化,及时将数字技术的新成果、新应用纳入教学中,确保课程内容与技术迭代同步。同时,利用数字化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企业的用人评价,为课程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

1. 推行“四实引领、五维联动”教学模式

以实景现场、实际难题、实际任务、实际标准为引领,将企业生产场景、技术难题、真实项目和考核标准通过数字化手段引入教学过程。搭建仿真智能工厂车间等虚拟场景,让学生在贴近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萃取企业技术攻坚课题作为数字化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字技术探索解决方案;承接企业真实项目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团队协同完成;采用企业考核指标和行业认证规范通过数字化系统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多维度评价。

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企业实习和创新创业教育五大维度,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各维度的深度联动。理论教学借助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实践教学依托虚拟实训平台和实体实训基地进行进阶训练;项目教学以企业真实数字化项目为载体,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完成;企业实习利用远程实习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岗位工作;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数字化创业课程、竞赛平台和孵化基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2. 推广“双导师协同育人”模式

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协同教学。企业导师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指导、分享企业数字化生产经验和技术要求;校内导师侧重理论体系构建,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在线沟通、协同备课、联合指导等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综合素质。

(三)完善数字化产教融合保障机制

1.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加大对数字化产教融合的资金投入,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等项目。建立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数字化应用水平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职业院校和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化产教融合。

2. 强化师资队伍数字化素养培养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技术应用、跨学科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推动教师投身企业数字化项目的研发与实践,在积累实战经验的同时,把企业案例和技术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吸纳具备深厚数字化产业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以此优化师资队伍构成,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针对性。

3. 构建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

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等载体,创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模式。明确校企双方在数字化产教融合中的投入和收益分配方式,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对于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应对措施,增强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四、结语

数字化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分析其现状及原因,明确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推进思路和改革路径,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借助数字化实现突破提供了方向。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方协同努力,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迈向更深层次,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数字人才。同时,我们也应持续关注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策略,确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数字化浪潮中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昊翔,陈董骄 . 数字经济赋能“千万工程”: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J]. 观察与思考,2024(4):122-1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25 年 )》的通知

[EB/OL].(2023-06-13)[2024-02-24].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306/t20230613_1357506_ext.html.

[3] 国 务 院 关 于 印 发“ 十 四 五 ” 数 字 经 济 发 展 规 划 的 通 知 [EB/OL].(2022-01-12)[2025-03-0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5] 王羽菲.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路向[J]. 职业技术教育,2025(10):52-58.

[6] 顾荣军,王华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逻辑、困境与路径选择[J]. 职业技术教育,2023(17):6-10.

[7] 刘丽雯,吴婷婷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产教融合生态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 西部素质教育024(23):106-109.

[8] 张旭.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实践教育基地的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3(3):15-19

[9] 黄鹏,王日华.产教融合引领应用型高校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协同演化理论视角 [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7(4):1-7

[10] 尹秋玲,杨华.现代信息产业教育服务外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模式及其风险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1):65-71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EB/OL].(2025-01-19)[2025-03-01].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12] 阙小平. 智能营销背景下广告实务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12):-12.

[13] 潘海生,林晓雯 . 人工智能赋能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变化、生态重构与未来图景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58-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