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的开展方式

作者

陈红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育才学校  重庆  400041

引 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阶段塑造高尚品德、建立正确观念的重要学科,其作用并不限于传递知识,而是传播价值观、引导学生行为,以实践作业为主要环节的课程作业能对传统课堂作业的不完善起到很好补充,拓宽学习范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满意度。然而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仍存在很多问题,亟需对其综合分析,改进提升。因此对合理、有效、易操作实践性作业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提升作业理论水平及运用水平意义重大。

一、实践作业在课程育人中的功能定位

实践作业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知行合一”的核心载体,其功能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来确定,即在现实场景中的亲身实践来加深学生对社会规则、法治观念以及道德责任的理解,化为自觉行为 [1]。具体而言,实践作业具有三大功能:

其一,认知深化功能。该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教科书文字背后的抽象,认识到法律规定、道德规范背后的价值、逻辑思考,如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行动之后,更加明确《环境保护法》更加明确教材中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懂得义务的履行有利于权利的实现,从价值上而不是知识上认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其二,能力培育功能。通过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团队协作和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技能,满足课程标准中提出“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其三,价值观塑造功能。学生能够在模拟法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价值选择,参与现实条件中进行价值选择,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与公平观念。

二、实践作业开展的有效方式与策略

(一)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培养综合能力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是以学生需求为主体、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整合信息,提升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沟通交际及动手能力[2]。道德与法治课涉及面广、实用性高,故十分适合 PBL 式教学,将理论课程中不易理解的法律规定和道德准绳化为通俗易懂的、亲身实践过的、可动手实施的学习目标。

执行阶段,需要教师以“互联网礼仪”“小区管理”“学校安保”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来设计问题,明确调查研究、访谈交流、宣传推广、建议提案等具体内容,明确学习目标。项目完成后,开展成果展示会,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反思能力,采用自评、他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注重学习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为例,教师可以构建《我为社区献一策——社区公共空间治理调研》项目,引导学生观察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后,组成小组实地去考察,在社区居民中提出问题,调查访谈并结合课本中“规则与纪律”相关内容,撰写改善方案。最后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并邀请社区领导参加展示汇报的评价活动,最后写出调查报告,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公民责任和社会责任感及交流、协作、表达的能力进行了回溯。

(二)创设真实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情境教育利用生活复制品或者是创造物把学生置身于道德冲突和法律决断的情境之中,从而唤起感情共鸣和价值认同[3]。但如果只是记忆大量的法律原理和道德规范,是很难与学生建立共鸣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内体验法律精神内核,体悟道德冲突并进行思维训练和批判思维训练。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模拟法庭”“道德困境”“公众议题辩论”等情境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被告等角色参与进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可通过音像视频材料、事例、图表等不同方式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情境真实感,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下做出价值抉择与行为决策。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共建网络美好家园》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模拟法庭:网络诽谤案审理》情境,以“某初中学生成人网络散布谣言被起诉”为案例,分小组让学生扮演法官、原被告、律师等相关角色,需要查找相关的法律依据为自己辩护。此外可在课堂空间搭建“法庭”,进行实审,然后指引学生探讨“互联网言论自由的边界”“怎么合法地捍卫自己的权利”等话题,这样的方式学生通过自身角色的扮演来理解法律条文,增强其法治意识和媒介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相关法律思辨能力、语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三)以问题为引领,激发思维深度

问题导向教学法”的精髓就是在“问题”上发力,让学生自己学会提问、分析、解决问题,推动高层次思维。“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有大量的社会事件、法规规章、道德冲突等问题,这是实施此教学法的契机。在实施环节,教师应围绕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设置开放问题以及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多方听取意见,同时提供思考框架、适当引导、用讲话、海报、微视频等形式鼓励学生阐述观点。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社会生活讲道德》为主题,播放“重庆 10 月 28日公交车落水”视频,学生观看后提问题:“谁应该为此事负责?”让学生分别从乘客、驾驶员和社会三方面进行思考,利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规则意识”“社会角色”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认识产生进一步的提高。为了让这种影响更为深刻,教师要写下一篇文章“我在社会公益责任下的所思所想”。学生则能更深刻地理解到“责任”一词的多面性,并且促进他们的道德判断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判断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作业,不仅是是拓展理论学习以外的有效方式,更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学习态度与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这些方式与策略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贴合学生生活,激发其兴趣与主动性,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还助力学生成长,培养其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未来,实践作业应持续创新,加强与现实联系、学科融合,拓展资源渠道;教师也需积极践行,提升专业素养,为培养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倩玉 . 基于学生真情实感,构筑爱国主义情怀 支架式教学在“建设美好祖国”一课中的探索实践 [J]. 上海教育 , 2023, (S1): 73-75.

[2] 刁亚娅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减”与“增”[J]. 教育界 , 2023, (36): 17-19.

[3] 张砾心. 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求知导刊 , 2023, (36):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