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作者

谭菲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51909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要素的高效配置与动态适配。许多学者已完成的研究为理解数字文化产业与人才的互动规律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待深化的研究空间。从理论层面看,现有成果尚未量化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实际效率,不能回答“当前投入是否高效”等问题。从实证深度看,已有的研究尚未细分人才结构对产业的差异化影响,难以支撑“精准补缺口”的政策设计。从实践层面看,已有的研究尚未深入探讨策略的动态优化机制,导致政策建议的长效性不足。

第一,方法论将效率测度与结构分解纳入既有分析框架,弥补了单一因果检验对“投入- 产出”转化机制的忽视;第二,研究视角聚焦人才结构异质性,突破了“总量分析”的局限,为精准施策提供微观依据;第三,实践措施形成“短期补缺口- 中期提效率- 长期优结构”的动态方案,为同类城市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体系建设提供可操作的理论范式。

本研究以珠海市为例,以“效率测度- 结构分解- 路径优化”为逻辑主线,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通过DEA 模型测算数字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揭示效率短板的成因;二是通过政策仿真验证其长期效能,并加入结构方程模型,补充细分岗位的技能匹配度与薪资差异数据,确保实证分析的颗粒度与准确性。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人力资本理论与产业发展理论的融合

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人才的知识技能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理论发展为 “技能—技术—产业”三元驱动模型。掌握数字专业技能的新人才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和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样重要,数字化人才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1]

产业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集群通过资源整合降低创新成本。波特提出,区域竞争优势源于生产要素的系统性配置。人才供给与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人才供给越高、文化产业增加值越快的趋势,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文化产业的跳跃式发展 [2]。然而,现有理论未能解释人才结构失衡对产业效率的制约。这要求理论框架必须纳入结构性分析维度。

2.2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作用机理

近年来的研究聚焦人才对产业发展的 “直接创新路径”,即技术研发人才通过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朱孝林的回归分析显示,技术人才密度每增加1%,数字文化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长0.83%[3]

与此同时,结构性矛盾成为学界共识。首先,技能供需错配。柳红波对 73 家珠海企业的调研表明,高校课程滞后技术迭代导致毕业生需再培训6个月[4] ;其次,区域集聚失衡。文化数字化创新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化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数字化创新呈现出优势集聚、产业协同的特征,而文化数字化创新水平与科技人才布局高度协同 [5]。最后,制度性流动障碍。以珠海市为例,目前珠海仅有 5 类澳门执业资格可直接备案,在实践中确实限制了人才跨境互通。

2.3 效率测度与动态均衡模型的应用进展

首先,在重视分离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DEA-BCC 模型”方面,郭玥通过量化分析证明对外开放程度、创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水平对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创新效率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 [6]。其次,在结构响应分析方面,PVAR 模型可解析不同岗位的异质性影响。高书生呼吁建立细分岗位的脉冲响应函数 [7]。但不可否认,效率研究忽视“教育投入—技能转化”传导链,动态模型也未能区分人才结构贡献差异。

3 珠海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 产业规模与结构特征

珠海市近年来通过《珠海市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推动产业升级,2024 年数字内容服务产业营业收入达24.87 亿元,占当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5.0%[8]。

第一,产业政策方面,珠海市区两级制定形成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二,资金扶持方面,珠海成立总规模 2 亿元的珠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第三,税收和人才政策方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双15%”税收优惠、珠海英才计划等政策相继落地,《珠海市人才创业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9]。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但缺口持续扩大。根据珠海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2024-2025 年版)》  的数据显示,AI 算法工程师、3D 渲染设计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紧缺程度达三颗星的岗位达 74 个,占所有紧缺程度达三颗星岗位的 10.63%[10]。人才结构呈现“技术类紧缺、创作类饱和”的分化差异。

首先,高等教育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毕业生留在珠海的百分比不足40%,部分留下来的学生也会逐渐转到广州深圳等邻近一二线城市。从高校的层次和类型来看,培养的人才大多定位全国或广东省,较少基于珠海自身产业来培养 [11]。其次,跨境人才流动存在制度障碍。目前仅游戏开发、影视特效等 5 类澳门执业资格可在珠海直接备案,而 UI/UX 设计、虚拟引擎开发等 7 类紧缺职业未被纳入互认范围,制约澳门技术人才向珠海流动。最后,薪资竞争力制约高端人才集聚。根据统计年鉴显示,2023 年,珠海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薪资为深圳的80.31% 。

4 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采用珠海市 2019-2023 年面板数据,构建投入 - 产出指标体系。投入指标有:1. 用企业年度研发支出总额衡量研发经费投入(RD);2. 用技术岗位从业人员数衡量技术研发人员数量(TAL_T);3. 用内容创作岗位从业人员数衡量内容创作人员数量(TAL_C)产出指标有:1. 用数字文化产业年度增加值衡量产业增加值(IND);2. 用“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授权量”衡量专利授权量(PAT)。数据分别来源于珠海市统计局《统计公报》、珠海市人社局《珠海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珠海市知识产权局。采用极差法消除量纲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

4.2 实证结果

DEA-BCC 模型采用 Banker-Charnes-Cooper 模型测算静态效率,考虑规模报酬可变。Malmquist 指数模型中,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TECH)与技术效率变化(EFFCH):

M = EFFCH × TECHM

分析使用 DEAP 2.1 软件运行 DEA-BCC 模型,Malmquist 指数通过 MaxDEA 7.0 计算;Tobit 回归在 Stata 17.04.2.1 DEA-BCC 静态效率分析

表 1 DEA-BCC 效率测算结果

注:IRS 表示规模报酬递增

上表的综合效率均值0.73(<0.85),表明珠海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整体偏低;规模效率0.84 显著低于纯技术效率0.87,说明规模不足是主要制约。技术研发岗效率0.81> 运营岗0.72> 内容创作岗0.68,反映出岗位差异。

4.2.2 Malmquist 动态效率分析

上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4.3%,可以看出主要驱动力为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变化连续三年递减,印证静态分析中规模不足问题;2021 年深合区成立后,TECH 跃升至1.029,说明跨境技术引进推动前沿技术应用。

4.2.3 效率影响因素检验

分析过程采用 Tobit 回归模型分析效率损失成因,被解释变量为综合效率值  TEi,解释变量分别为高校技能匹配度 (EDU,企业评价得分/10)、薪资竞争力(SAL,珠海/ 深圳同岗位薪资比)、澳门人才渗透度(HKG,跨境执业人才占比)。

可以看出:技能匹配得分每提高1 分,效率值上升0.142 ;薪资比提升至深圳的80%,可带动效率增长;澳门人才跨境执业占比达25% 目标时,效率预计提升7.8%。

4.2.4 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效率短板。规模效率不足(0.84)是珠海人力资本效率偏低(0.73)的主因,需扩大研发投入与企业规模;

第二,动态优化。技术进步(TECH=1.024)是TFP 增长核心动力,但规模效率衰退(SECH=0.994)构成隐患。

第三,政策优先级。短期政策可提升薪资竞争力(边际效应0.184),中期政策可强化高校技能匹配(边际效应0.128);长期政策可扩大跨境人才引进(边际效应0.070)。

5 三维协同路径培养未来数字文化产业人才

5.2.1 教育端-构建“动态耦合”技能供给体系

珠海市教育局可主导建立“岗位能力雷达图”机制。 每季度采集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动态调整高职院校课程模块。具体措施包括:第一,课程重构。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元宇宙内容设计”“文化遗产数字化”等微专业,企业技术总监承担50% 课时;第二,实训升级。建设“沉浸式实训工场”,学生每学期完成 200 小时的项目实操;第三,认证衔接。将澳门数字创意职业技能标准纳入学分体系,缩短跨境人才资质转换周期。

5.2.2 政策端-推进“制度型开放”人才流动机制

珠海市人社局可尝试突破现有执业资格互认壁垒,将跨境备案职业从5 类扩展至12 类,新增UI/UX 设计、虚拟引擎开发等紧缺岗位。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绿卡扩容。珠海市人社局可尝试签发“珠澳数字人才通行证”,持证者享跨境税收优惠;第二,服务集成。珠海市政务相关部门可尝试开发“湾区人才码”平台,整合社保参保、出入境签注等政务服务,缩短人才落户办理周期;第三,飞地孵化。在澳门青创中心设立“珠海人才飞地”,入驻团队同步享受珠海产业补贴与澳门15% 企业所得税率。

5.2.3 产业端-打造“薪酬- 版权”双轮驱动生态

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可尝试牵头构建“区域薪酬平衡基金”。  按企业规模计提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技术研发岗薪资差额。具体举措包括:第一,版权加速。珠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可联合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推行“区块链确权”,压缩数字内容作品登记周期;第二,算力补贴,政府可对中小企业租赁GPU 服务器给予费用减免;第三,生态共同体,政府可建立“创意- 技术- 营销”跨企业协作池,降低人才闲置率。

5.3 路径实施效能仿真与优化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政策仿真显示:短期政策(2025-2027)以薪资补贴与执业互认为抓手,可使人才增长率提升9.2%,技术岗缺口率降至25.3% ;中期政策(2028-2030)将教育端改革全面落地后,高校技能匹配度达85%,贡献人才供给增量34.7% ;长期政策(2031-2035)促使产业生态成熟,推动规模效率提升,人力资本综合效率值从0.73 增至0.88。

表4 分层回归验证三维策略贡献度

数据来源:珠海市人社局政策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由此可见,教育端改革因其直接破解技能错配瓶颈,贡献率最大,应作为核心抓手,产业端需优先落实薪酬基金,以阻断人才外流。

参考文献:

[1] 罗红.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重点与对策[J]. 电视研究,2022(2):69-73.

[2] 陈明.“十三五”文化产业供给侧要素创新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2017 (4) :28-35

[3] 朱孝林.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中国人事科学,2024(2): 41.

[4] 柳红波. 智慧赋能文旅发展案例与实践:以河西走廊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为例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5 :55

[5] 钱明辉,许嘉元,王驰,等,我国文化数字化创新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5 ,69 (3) :14-22

[6] 郭玥. 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效率研究[D]. 南京财经大学.2024 :43

[7] 高书生.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怎样落地落实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02

[8] 珠海 " 文化 +" 助力产业乘势跃升 [N]. 南方日报,2025-5-22(2).

[9] 彭敏静 , 珠海文化产业:“4+3”格局加速形成营收近 360 亿元 [N/OL]. 南方日报,2023-11-28(02)[2025-07-01].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3-11-28/doc-imzweitr6418746.shtml?cref=cj

[10] 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关于印发《珠海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2024-2025 年版)》的通知 [A/OL]. (2024-04-XX)[2025-07-01]. https://zhrsj.zhuhai.gov.cn/zw/tzgg/shgs/content/post_3649608.html

[11] 邱小群,马维旻,张衡,基于产业岗位群循环反馈模型的人才需求预测与分析—以珠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例 [J]. 科技讯 .2020 (4) :203-207

课题:本文系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珠海市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作用机理与培养路径研究(2023GJ104)的成

作者简介:谭菲,女,1983,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