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分析

作者

杨凯霞

宁夏瑞沃水资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0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资源,但是现阶段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水资源污染防治,迫切需要政府、企业与公众等多方协同参与,共同建构多元化的水资源治理机制。只有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可以有效遏制水污染恶化趋势,保护好宝贵的水资源。鉴于此,笔者就对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建构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探究人员以及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使得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率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1 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构建难点

1.1 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统筹协调机制亟待健全

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止等工作涉及发展改革、水利、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以及农业农村等多个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责不够明确,缺少互相配合的意识与行动,信息共享不畅,对水污染治理工作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虽然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但从实际情况看,统筹协调的机制仍不健全,尚未真正建立起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向发力、密切配合的水污染联防联治工作机制。部门之间权责边界模糊、多头管理以及重复管理等现象仍旧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治水效能[1]。

1.2 多元主体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参与合力有待加强

水资源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公众、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但是现阶段在推进多元主体参与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有关企业作为治污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环保投入动力不足,环境治理能力整体不强,主动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的自觉性有待提升。二是环保社会组织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能力不足,在组织动员公众参与、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监督企业和政府部门履责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三十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水环境保护的知晓率以及参与度不高,对饮用水源地、景观娱乐用水以及工农业用水等各种水体功能缺少科学认知,通过正规渠道参与水污染防止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策略

2.1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水污染防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污染防止有关法律制度,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水污染防止条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配套法规制度,为依法治理水污染提供坚定法治保障。与此同时,建立完善国家、流域与地方三级联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设施更为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水污染防止提供科学的标准依据。以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水资源管理主体责任,明确责任边界,严格责任追究。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格局。大力推进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建设,加强统筹协调,狠抓责任落实,实时跨区域联防联控,形成系统治理合力 [2]。

2.2 创新公众参与方式,畅通参与渠道,提升参与的广度深度

充分应用好新媒体以及互联网等现时代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快水污染防治有关法规法律、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加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尽快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水污染防治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拓宽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切实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与表达权。积极创新公众参与形式,鼓励支持公众通过咨询建议、投诉举报、听证论证、公开评议、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参与水环境保护。加大对环保社会组织的支持培育力度,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引领与规范环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动员公众参与、政府与公众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3]。除此之外,在现今 Ai 时代背景之下,还可以通过对数字化技术的有效运用,来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使得水资源污染治理的透明度可以得到有效加强。

2.3 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调动企业节水治污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节水、治污激励与约束政策,加强污染者依法依规惩戒与责任追究。加快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进一步增强信用监管,推进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的联动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发展壮大节水、环保等绿色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水污染防治,培育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加快发展排污权、水权水量等用水用能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应用与交易试点,完善交易机制,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结语:

总的来说,水污染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以及攻坚战,与此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任重道远,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需要有效增强党的领导与组织保障,增大有关政策支持与投入保障力度,注重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各方主体作用,努力形成各负其责、协同发力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持续开创新时代水污染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鉴于此,上文首先就对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构建难点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水污染防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创新公众参与方式,畅通参与渠道,提升参与的广度深度等多个方面对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建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为相关探究人员以及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伟 . 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探析 [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5,38(02):118-120.

[2] 张熙堂 . 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分析 [J]. 生态与资源 ,2024,(12):44-46.

[3] 蔡文生 , 王伟 , 任中杰 . 水资源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及其防治效果评估研究 [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4,49(02):18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