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研究

作者

李苗 赵胜

411324199006013423 412901198012173516

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其目的在于查明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随着现代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在某些复杂地质条件下逐渐显现出局限性。例如,钻探方法虽然能够直接获取岩芯样本,但只能提供钻孔位置的局部信息,难以全面反映场地的地质情况;而原位测试方法受场地条件和测试设备的限制,其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有时难以保证。

在这种背景下,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以其快速、无损、高分辨率等优点,在岩土工程勘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雷达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利用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探测地下目标体的位置、形状和性质。这项技术的发展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勘察方法的不足。然而,要充分发挥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其原理、性能、适用范围以及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提高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地质信息。

一、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原理及设备

(一)原理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基于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当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通常频率范围在几十兆赫到数千兆赫之间)时,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由于不同的岩土介质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电导率和磁导率等电学性质,当电磁波遇到介电常数差异明显的两种介质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现象。反射波被接收天线接收后,通过对反射波的时间、幅度、相位等特征进行分析,就可以推断出地下目标体的位置、形状和性质等信息。

例如,在探测地下空洞时,空洞内部的空气与周围岩土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巨大,电磁波在空洞界面处会产生强烈反射。根据反射波的双程旅行时间(即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结合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传播速度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有关),就可以计算出空洞的深度。反射波的幅度大小可以反映出目标体与周围介质的电学性质差异程度,从而对目标体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

(二)设备组成

地质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发射机产生高频电磁波信号,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发射天线的类型和频率特性会影响电磁波的发射效果和探测深度、分辨率等性能指标。常见的发射天线有偶极子天线、喇叭天线等,不同类型的天线适用于不同的探测任务和地质条件。

接收机用于接收从地下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接收天线的性能与发射天线相匹配,以确保能够有效地接收反射波。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负责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集、数字化处理、存储和显示等操作。现代地质雷达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通常具备较高的采样率和分辨率,能够实时采集和处理大量的电磁波信号数据。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解释性,还配备了一系列的数据处理软件,可进行滤波、增益调整、偏移成像等处理操作,以便更好地识别地下目标体的特征。

二、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一)地质构造与地层划分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准确识别地质构造和划分地层是保障工程安全与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地质雷达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非破坏性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能够有效探测地下不同地层之间的界面,其原理基于不同地层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例如,在沉积岩地区,砂岩与页岩因矿物成分和结构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介电常数差异,地质雷达通过接收不同地层界面上反射回的电磁波信号,可清晰识别各地层的分界面。结合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该速度与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密切相关),进一步实现反射波的时间—深度转换,从而构建出连续的地层剖面,为后续的地质建模提供数据支撑。

对于褶皱、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的识别,地质雷达同样具有显著优势。在褶皱构造发育区域,地层发生塑性变形,导致界面呈波状起伏,雷达反射波形随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特征,据此可识别褶皱的形态类型、枢纽位置及两翼地层的倾斜方向与角度。而在断层带附近,由于岩石破裂、裂隙发育以及可能存在的地下水渗入,致使两侧介质介电特性显著不同,表现为雷达图像上反射波的中断、错位或异常增强。通过对这些异常反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可准确确定断层的位置、走向、落差及其影响范围,为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和设计提供关键依据。

(二)地下隐蔽工程及障碍物探测

在城市建设中,地下隐蔽工程(如地下管道、电缆等)的分布情况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地质雷达可以在不破坏地表和地下设施的前提下,快速准确地探测到这些隐蔽工程的位置和走向。由于地下管道和电缆等物体与周围土壤的介电常数差异较大,地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在遇到这些物体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射波。通过对反射波的分析,可以确定地下管道的埋深、管径大小以及电缆的敷设深度等信息。这对于避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下隐蔽工程造成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雷达还可用于探测地下障碍物,如地下遗留的基础、大块孤石等。在岩土工程施工前,如果场地内存在这些障碍物,可能会对施工机械的正常运行、基础的稳定性等产生不利影响。地质雷达通过对场地进行大面积扫描,能够快速发现这些障碍物的存在,并确定其位置、大小和形状等参数。例如,在某大型建筑基础施工场地,地质雷达探测发现地下存在一块较大的孤石,施工方根据地质雷达提供的信息,提前制定了清除孤石的方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发生。

结论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理解其原理并掌握设备的操作,能够在地质构造与地层划分、地下隐蔽工程及障碍物探测等多方面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然而,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复杂地质条件下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多变性、数据解释的多解性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地质雷达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水平,一方面需要不断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其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需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知识,对探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与其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如钻探、原位测试等)的联合应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优势互补,可以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地质信息,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宋环环 . 隧道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J]. 大众标准化 ,2024,(19):182-184.

[2] 徐念望 . 岩土工程勘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技术应用 [J]. 江苏建材 ,2024,(01):127-129.

[3] 李根强 .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复杂地质岩土勘察中的应用 [J]. 江西建材 ,2024,(01):176-177+180.

[4] 赵文强 .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地质雷达技术 [J]. 四川建材 ,2023,49(07):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