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与伺服电气系统协同设计及性能分析

作者

朱瑞武

山东拓新电气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宁市 272104

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机械系统、电控系统、示教盒、软件系统等组成。其中,机械结构是机器人的骨架,承载着执行各种动作的任务;而伺服电气系统则是机器人的神经系统,负责传递指令、控制动作。机械结构与伺服电气系统的协同设计,意味着在机械结构设计时需考虑电气系统的布局与控制需求,同时在电气系统设计时需兼顾机械结构的运动特性和负载能力。这种协同设计能够确保机器人在复杂工作环境中保持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

1 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1.1 关节结构

关节是机器人实现灵活运动的核心部件,常见的有旋转关节和移动关节。旋转关节多采用谐波减速器、RV 减速器等,利用其高精度、大传动比的特性,实现精确角度控制。移动关节则常使用滚珠丝杠、直线导轨等,保证直线运动的平稳性与精度。例如,埃斯顿的六轴工业机器人,其关节采用先进的谐波减速器,重复定位精度可达 ±0.05mm ,能满足高精度装配作业需求。

1.2 手臂结构

手臂结构作为机器人执行任务的主要部件,需具备足够强度与刚度以承载负载。根据作业需求,可设计为单臂、双臂或多关节手臂。如安川的双臂协作机器人,双臂协同工作,能完成复杂的装配与搬运任务,其手臂采用轻量化设计与优化的动力学结构,运动灵活且高效。

1.3 机身结构

机身作为机器人的支撑基础,要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抗倾覆能力。通常采用坚固的框架结构,并通过地脚螺栓等方式牢固固定在工作平台上。同时,机身内部合理布置电气设备、线缆等,既保证了系统的紧凑性,又便于维护与检修。

2 机械结构与伺服电气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2.1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协同设计

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如ADAMS 等,建立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的虚拟模型,考虑各部件的质量、惯性、关节摩擦力等因素,对机器人运动过程进行动态仿真分析。同时,将伺服电气系统的控制模型与机械结构模型相结合,通过联合仿真,研究不同控制策略下机械结构的运动响应,评估系统整体性能。根据仿真结果,对机械结构参数与控制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二者的协同优化。例如,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发现机器人在高速运动时某关节处振动过大,可通过调整该关节的机械结构刚度以及伺服电机的控制参数,如增加阻尼、优化PID 参数等,降低振动,提升系统稳定性。

2.2 考虑机电耦合的协同优化

机械结构与伺服电气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机电耦合关系,如机械振动会影响电机的运行状态,电机的电磁力也会对机械结构产生作用力。在协同设计中,需充分考虑这种耦合关系,建立机电耦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耦合因素,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例如,采用结构动力学修改方法,调整机械结构固有频率,避免与电机电磁力频率产生共振;在伺服控制算法中加入前馈补偿环节,对机电耦合引起的干扰进行补偿,提高系统控制精度。

2.3 实验验证与参数校准

在完成理论设计与仿真优化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工业机器人样机进行实际测试。利用传感器采集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关节位置、速度、加速度、电机电流等,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根据实验数据,对机械结构与伺服电气系统的参数进行进一步校准与优化,确保机器人实际性能达到设计要求。例如,通过实验发现机器人定位精度未达到预期,可通过重新校准编码器零点、调整驱动器增益参数等方式,提高定位精度。

3 协同设计的工业机器人性能分析

3.1 运动性能分析

(1)速度与加速度性能

通过实验测试与理论计算,评估机器人在不同工况下的最大运行速度与加速度。协同设计良好的机器人能够在保证运动平稳性的前提下,实现较高的速度与加速度,缩短作业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搬运作业中,机器人快速的速度与加速度性能可使其更快地完成物料抓取与放置动作。

(2)定位精度与重复定位精度

定位精度反映了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实际到达位置与目标位置的偏差,重复定位精度则体现了机器人多次重复执行同一动作时位置的一致性。高精度的定位与重复定位精度是工业机器人完成精密装配、焊接等任务的关键。协同设计通过优化机械结构精度、提高伺服控制精度以及补偿系统误差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机器人的定位精度与重复定位精度。例如,一些高精度工业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可达 ±0.01mm ,能满足电子芯片精密装配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作业。

3.2 负载能力分析

在协同设计中,需根据机器人的实际作业需求,合理设计机械结构与选择伺服电机,确保机器人在额定负载下能够稳定运行,并具备一定的过载能力。例如,对于大型搬运机器人,需采用高强度的机械结构与大功率的伺服电机,以满足其搬运较重货物的需求。通过实验测试不同负载条件下机器人的运行状

态,评估其负载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3 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1)振动与噪声特性

协同设计通过优化机械结构动力学性能、采用减振降噪措施以及改进伺服控制算法等,降低机器人的振动与噪声水平。例如,在机械结构设计中增加阻尼材料、优化关节结构减少冲击;在伺服控制中采用平滑的加减速曲线,降低电机运行过程中的振动与噪声。通过振动测试与噪声检测设备,对机器人的振动与噪声特性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与实际应用要求。

(2)故障诊断与容错能力

为提高机器人的可靠性,协同设计还需考虑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能力。在伺服电气系统中,通过实时监测电机与驱动器的运行参数,利用故障诊断算法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报警;在机械结构设计中,采用冗余设计、易损件模块化等方式,提高机器人在部分部件出现故障时的容错运行能力。例如,一些机器人采用双编码器设计,当一个编码器出现故障时,另一个编码器仍可保证机器人继续运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4 结束语

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与伺服电气系统的协同设计是提升机器人性能的关键途径。经过协同设计与性能优化的工业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制造业智能化、高效化、高精度的生产需求,为产业升级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未来,随着材料科学、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与伺服电气系统的协同设计将持续创新,推动工业机器人性能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龚仲华 . 工业机器人维修从入门到精通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312. 474.

[2] 张慧. 基于OBE 理念的工业机器人机械维护课程改革研究 [J]. 内燃机与配件 , 2020, (23): 232-233.

[3] 韩宇. 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机器人维护课程中的应用 [J]. 湖北农机化 , 2020, (09):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