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下传统工厂的数字化转型探索

作者

臧云飞

建发(青岛)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1 引言

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在这一浪潮下,传统工厂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通过引入新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传统工厂方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2.1 智能制造的内涵

智能制造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智慧决策、精准执行的新型生产方式。其本质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打造高效、灵活、个性化的生产模式。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力图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我国也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等政策,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2.2 智能制造对传统工厂的影响

智能制造的兴起对传统工厂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的工厂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力逐步削弱;另一方面,智能制造带来的技术变革也为传统工厂带来转型机遇,通过数字化改造可以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跃升。

3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下传统工厂数字化转型的措施

3.1 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领导人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学习数字化相关知识,深入了解行业数字化发展动向,树立数字化思维模式。高层要将数字化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而非仅仅视其为一项技术改造工程。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由 CEO 或总经理亲自挂帅,统筹规划企业数字化蓝图。领导小组要充分调研内外部环境,综合评估企业自身条件,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目标和实施路径。在制定转型规划时,要坚持全局视角和系统思维。数字化转型不是某个车间或部门的独角戏,而应该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领导小组要从生产制造、管理流程、商业模式等层面统筹谋划,设计端到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生产制造层面,可规划建设数字化车间,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精益化管理。在管理流程层面,可规划企业资源管理(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信息化项目,打通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在商业模式层面,可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服务化转型,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商转变为综合服务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3.2 技术引进与应用创新

企业要建立技术引进机制,持续关注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发展,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在全面了解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契合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技术方向。对于技术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可先从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等成熟技术入手,逐步过渡到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于具备一定基础的大型企业,可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力争引领行业发展。技术引进要坚持务实导向,建立健全技术引进评估机制,全面评估技术成熟度、与企业生产工艺匹配度、投入产出比等因素,避免盲目跟风、重引进轻消化的现象。技术引进后,关键是要深度应用、创新集成,真正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企业要成立技术创新攻关团队,由生产、技术、信息化等多部门人员组成,负责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应用推广。攻关团队要深入生产一线,围绕提质增效等目标,找准技术切入点,开展应用试点。例如,在关键工序部署机器人,提升自动化水平;在生产设备上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优化工艺参数;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快速打印备品备件,压缩采购周期等。在试点基础上,团队要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新技术应用。

3.3 数据采集与分析应用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从数据源头抓起,在生产设备、产品、物流等环节布设传感器、RFID、条码枪等数据采集装置,自动采集各类生产运营数据。对于存量设备,要制定数据采集改造计划,分步实施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的加装和数据采集,实现生产数据的全面感知、实时传输、集中管控。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建立数据标准规范,统一数据口径和格式,提高数据质量。对于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要进行清洗、转换和映射,打通数据壁垒。在数据管理方面,企业要搭建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应用。平台要具备大规模数据存储、实时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功能,支撑企业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企业可采用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先进架构,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实时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用加密、备份等技术手段,确保生产数据安全。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大数据应用团队,配备数据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专业人才,深入挖掘数据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场景。例如,利用设备运行参数数据和历史维修数据,建立预测性维护模型,提前预警设备故障风险,进而开展预防性维护,提高设备可靠性。再如,利用产品质量检测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工艺参数。再如,对车间物流、人员、仓储等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动态优化生产排程和物料配送,提高生产效率和响应速度。

3.4 人才培养与组织变革

企业要制定数字化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措施。在人才引进方面,瞄准智能制造领域的紧缺人才,如数据科学家、智能算法工程师、机器人专家等,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招聘等渠道广纳贤才。企业可建立数字化人才专项激励机制,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激励,充分调动数字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现有员工,企业要制定全员数字化素养提升计划,开发数字化学习平台和课程体系,采取线上自学、线下培训、在岗辅导等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全员培训。培训内容要覆盖数字化基础知识、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提升员工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数字化项目攻关,在实践中强化数字化技能。数字化转型对组织架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已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快速变化,企业要探索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形态,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构建跨部门的数字化项目团队,实现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协同联动。项目团队要充分授权,减少中间决策层级,提高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同时建立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项目进展和贡献动态调整团队成员的绩效考核和奖励,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结束语

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工厂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工厂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主动拥抱变革。通过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和目标;通过技术引进与应用创新,提升核心生产能力;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精准管控和优化;通过人才培养与组织变革,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撑和体制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源. 悖论视角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块化治理研究[D]. 导师:李雪灵 . 吉林大学 , 2024.

[2]韩慧萍. A公司数字化工厂项目建设运营问题研究[D]. 导师:丁肇勇.吉林大学 , 2024.

[3] 徐赵盼 . Y 工厂生产管理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D]. 导师:魏向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4.

[4] 万祎彤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三一重工国际化战略研究 [D]. 导师:张春萍 . 黑龙江大学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