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关键影响因素解构与提升策略

作者

李刚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一、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加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成效的核心要素。《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师的数字素养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Deepseek、ChatGPT 等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使教学场景从传统课堂向虚拟仿真、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快速转型。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存在显著的数字素养分化,部分教师难以驾驭智能教学工具,致使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因此,系统研究教师数字素养的影响因素,探索针对性提升策略,对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2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2021 年 11 月,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提到,到 2025 年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显著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达到及达国家水平针对以上文件的发布,国内研究近年来逐渐深入,学者们关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需求,如陈钰芬(2022)提出“产教融合导向”的数字素养提升路径。部分职业院校已开展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新手入门、熟手精通、高手创新”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国外研究较早聚焦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估体系与影响因素。《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Dig Comp Edu) 提出数字素养的知识、技能、态度三维度模型;美国 ISTE 标准强调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能力。但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单一因素分析,缺乏系统性解构与实践策略构建。

二、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与发展现状

2.1 数字素养的内涵界定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指教师在职业教育场景中,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终身学习的综合能力,涵盖基础操作、智能工具应用、数据驱动决策等核心要素。其特殊性体现在需紧密对接行业技术发展,如智能制造专业教师需掌握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需精通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工具等。

2.2 发展现状与问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 2022 年发布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 版)对近千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职校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对教学过程中信息化的学习效果认可度超过半数,对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认可度高达 90%,仅有 3.82% 的学生没有使用过虚拟仿真实训软件。近几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革新及新一代信息设备的出现,数字化的应用已远不止于大数据监测、辅助教学与评价,数字资源库、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也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潮流。在很多课堂上,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已被虚拟仿真教学取代,而教育部2023 年调研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占比低,偏远地区院校教师数字工具应用率比较而言更低更低。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变革正处于快速阶段,然而各学校、地区的发展并不太均衡,具体问题包括:技术资源分配不均、培训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师主动学习意愿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进程。

三、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关键影响因素解

3.1 技术获取:数字素养发展的物质基础

技术获取的可及性直接决定教师数字实践的可能性。它是数字素养的根本决定因素,包括数字工具和互联网连接的可用性、可负担性和可访问性。经合组织(2021)研究表明,低收入国家教育机构的高速网络覆盖率不足 30%,严重限制教师开展线上教学与资源获取。调查显示,中西部农村职业院校中,一些教师缺乏虚拟现实(VR)教学设备,大部分院校未建立云计算教学平台。此外,设备成本与软件授权费用也构成隐性障碍,部分院校因经费不足无法及时更新教学设备,设备更新滞后问题突出,部分院校计算机配置仍停留在七年前水平,运行最新的教学软件较为困难,导致教师难以接触前沿数字工具。

3.2 技术技能:数字素养的能力核心

技术技能涵盖基础操作与专业应用能力。技术技能的拥有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创造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学习过程。Talib 等(2021)将其划分为信息处理、工具使用、创新设计三个层级。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师需掌握 CAD/CAM、PLC 编程、大数据分析等行业专用软件。对全国 200 所高职院校的调研显示,仅 28.6% 的教师具备高级技术技能,导致虚拟仿真教学、智能评价等创新模式难以落地。

3.3 专业发展培训: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

专业发展培训是教师数字素养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在高职院校。持续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获得必要的技能和信心,将数字工具有效地整合到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跟踪研究表明,参与定制化培训的教师,其数字工具应用频率提高53%,教学设计创新能力提升 41‰ 然而,当前培训存在三大问题:内容普适性过强,缺乏行业针对性;形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不足;持续性不足,难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

3.4 个人动机与态度:数字素养的内生动力

教师的动机与态度显著影响技术应用深度。个人动机与态度塑造他们在教学中采用和有效使用数字工具的意愿,相反,负面态度通常源于对技术的恐惧或缺乏信心,可能会阻碍数字技术的采用。 研究发现,具有成长型思维的教师,其数字工具使用率比固定型思维教师高 68%。自我效能感是关键调节变量,Scherer 等(2021)通过实验证实,成功完成一次微课制作的教师,后续主动探索其他数字工具的概率提升 72‰ 。此外,学生的积极反馈(如课堂互动率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可显著强化教师的技术应用意愿。

3.5 行政支持:数字素养的制度保障

行政支持通过资源配置与政策引导塑造数字生态。有效的行政政策和做法可以营造一种环境,让教师感到有能力和装备来提高他们的数字能力。很多研究强调了机构领导力在提供必要的资源、基础设施和鼓励技术整合方面的作用。Krutka 等(2020)对全球 50 所院校的对比研究显示,设立“数字教学创新基金”的院校,教师技术应用活跃度比无基金院校高55%。马 君、郭小丽(2025)指出,高职院校需构建“政策- 资源- 激励”三位一体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政策层面,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考核标准;资源层面,提供设备、软件与技术支持;激励层面,设立数字教学成果奖,将技术应用成效与职称评审挂钩。

四、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协同提升策略

4.1 强化资源统筹,构建技术保障体系

1.  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高职教育特点,设立专项基金,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平台融合发展,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 + 教育”大平台,重点支持农村与偏远地区院校的5G 网络覆盖、云平台建设及智能终端配备,实现教育资源均衡。

2.  校企共建资源库: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行业案例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华为与高职院校共建5G 通信技术虚拟实验室。

4.2 创新培训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实效

在提高数字素养的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许多挑战,特别是在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并将其有效地融入教学实践方面。一个重大障碍是缺乏针对教师具体需求的适当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

1. 分层分类课程体系:设计“基础层(工具操作)- 进阶层(教学设计)- 创新层(技术融合)”三级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开发定制模块,如机械制造专业增设工业物联网教学应用课程。

2.  实践导向培训方法:采用“工作坊 + 项目制”模式,例如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4.3 激发内生动力,优化激励机制

1.  建立数字素养成长档案:记录教师技术应用成果,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如通过学分析系统推荐适合的数字工具教程。

2. 构建多元激励体系:设立“数字教学能手”“创新课程奖”等荣誉称号,对开发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师给予课时补贴或科研奖励。

4.4 完善制度保障,营造支持性生态

1. 制定数字素养标准:参照《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出台《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标准》,明确各岗位技能要求。

2.  优化管理机制:建立“校 - 院 - 专业”三级联动机制,校级统筹资源配置,院系落实培训计划,专业负责具体实施,形成协同推进格局。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解构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了技术获取、技能培养、动机激发与制度保障的协同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与教师数字素养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技术辅助教师能力发展的路径;同时,需加强实证研究,通过长期跟踪与效果评估,完善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2021). 教育数字化转型报告 . OECD Publishing.

[2] 世界银行 . (2020). 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 . World Bank Report.

[3] Pérez-López, A., et al. (2021). Digit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teachers: A systematic review. Computers & Education, 161, 104023.

[4]Scherer,R.、Siddiq,F. 和 Tondeur,J.(2021)。自我效能感在教师技术整合中的作用:Meta 分析。《教育研究评论》,31100377。

[5] 王利明. (2024).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调查与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34),45-48.

[6] 陈钰芬.(2022). 深化科教产教融合 强化数据素养——数字化时代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 统计科学与实践 ,(10),57-60.

[7] 马  君,郭小丽. (2025).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7(3)89-98

作者信息:

李刚,男,1978 年3 月生,籍贯山东临沂,汉族,博士研究生,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章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项目标号:2023J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