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生活史特征及综合治理措施
李天宝 屈红艳
凌海市林业草原保护中心,辽宁锦州,121200
1 美国白蛾生活史特征
1.1 成虫
美国白蛾成虫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特征。雄蛾体小,触角为双栉齿状,胸部背面密布白色绒毛。其前翅散生有许多黑褐色的斑点,后翅颜色较淡。雌蛾体型较大,触角为锯齿状,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成虫的飞行能力较弱,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多在夜间进行交尾和产卵等活动。它们通常喜欢栖息在叶片背面或树干的隐蔽处,白天静伏不动,以避免被天敌发现。成虫羽化后不久便开始寻找配偶,交尾后的雌蛾会寻找适宜的场所产卵。一般来说,它们倾向于选择生长旺盛、叶片茂密的树木,将卵产在叶片背面,为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1.2 卵
美国白蛾的卵呈圆球形,直径约为 0.5 毫米,初产时为浅绿色,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变为灰褐色。卵块表面覆盖着雌蛾腹部的白色绒毛,这层绒毛不仅起到保护卵块的作用,还能保持卵块周围的湿度和温度。卵通常以块状排列,每块卵的数量在数百粒不等。卵期的长短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卵经过约 7-10 天即可孵化。高温和高湿的环境有利于卵的孵化,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卵被病菌感染的风险。卵孵化时,幼虫会从卵壳的一端钻出,此时它们的身体非常脆弱,需要尽快找到食物来源以维持生长发育。
1.3 幼虫
美国白蛾幼虫是危害最为严重的阶段。初孵幼虫群居在叶片上,吐丝结网,形成白色的网幕。随着幼虫的生长,网幕逐渐扩大,可将整个枝条甚至整株树的叶片包裹其中。幼虫共有 7 龄,不同龄期的幼虫在形态和习性上有所差异。低龄幼虫体色较淡,主要取食叶肉,留下叶片的表皮,使叶片呈现出透明状。随着龄期的增加,幼虫的食量逐渐增大,开始啃食整个叶片,仅留下叶脉。幼虫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迁移到其他树木上继续危害。幼虫具有假死性,当受到惊扰时,会立即停止活动,身体蜷缩,从树上掉落。幼虫的活动受温度影响明显,在炎热的夏季,它们通常在早晚气温较低时活动,中午则躲在网幕内或树干的阴凉处。
1.4 蛹
老熟幼虫在化蛹前会停止取食,寻找适宜的化蛹场所。它们一般会在树干的翘皮、树洞、枯枝落叶层或土壤中化蛹。蛹为褐色,呈长椭圆形,体长约10-15毫米。蛹期的长短也受环境因素影响,一般在10-15天左右。在化蛹过程中,幼虫会将自己包裹在一个由丝和杂物组成的茧内,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天敌的侵害。蛹期是美国白蛾相对静止的阶段,但在这个阶段,它们内部的生理变化却非常复杂,为成虫的羽化做好准备。
2 美国白蛾综合治理措施
2.1 加大宣传,健全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是提高公众对美国白蛾危害认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方式以及防治方法。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学校、农村等地开展科普讲座和培训活动,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美国白蛾的监测信息和防治动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健全防治机制是确保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防治指挥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完善的防治应急预案,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美国白蛾的跨界传播。
2.2 人工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是美国白蛾防治的基础措施之一。在幼虫网幕期,组织人力及时摘除网幕,并集中销毁。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直接减少虫口密度。在摘除网幕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此时幼虫活动相对较少,容易将其一网打尽。同时,要注意避免网幕破裂,防止幼虫逃逸。对于化蛹场所,如树干翘皮、树洞、枯枝落叶层等,可以进行人工挖蛹。挖蛹工作应在蛹期进行,仔细查找并清除隐藏在其中的蛹。在一些公园、庭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还可以采用人工捕杀成虫的方法。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静止不动的习性,在夜间使用手电筒等工具进行捕杀。
2.3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是利用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灯光诱捕是一种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灯光诱捕应选择在空旷、通风良好的地方,距离地面高度约为 1.5-2 米。每天傍晚开启灯光,次日清晨关闭,及时清理诱捕到的成虫。性信息素诱捕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通过释放人工合成的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吸引雄蛾前来交配,从而减少雌蛾的交配机会,降低卵的孵化率。性信息素诱捕器应悬挂在树冠的中上部,每亩设置3-5 个。
2.4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美国白蛾的天敌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美国白蛾的天敌主要有寄生蜂、寄生蝇、捕食性昆虫等。可以通过保护天敌的栖息地,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增加天敌的数量。在天敌羽化期,避免使用高毒、广谱的农药,以免伤害天敌。释放天敌昆虫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例如,释放周氏啮小蜂,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它可以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蛹内,以蛹内的营养物质为食,从而达到控制美国白蛾的目的。释放时间一般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至化蛹初期,释放量根据虫情和林地面积确定。
2.5 农药防治措施
农药防治是在虫情严重时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在选择农药时,应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如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根据美国白蛾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危害特点,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在幼虫网幕期,可以采用喷雾法,将农药均匀地喷洒在网幕上,使幼虫接触到农药而死亡。在成虫羽化期,可以采用烟雾法或喷粉法,提高防治效果。施药时要注意掌握好用药浓度和用药时间。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盲目加大用药量。同时,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农药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在施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天敌和有益生物,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入了解美国白蛾的生活史特征是制定有效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通过对成虫、卵、幼虫和蛹各阶段特征的研究,我们能够把握其生长规律和危害特点。而综合运用加大宣传健全机制、人工、物理、生物和农药等防治措施,能在不同阶段对美国白蛾进行有效防控。在未来,我们应持续加强对美国白蛾的监测和研究,不断优化防治策略。同时,要进一步推广绿色防控理念,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形成长期有效的防控体系,最大程度降低美国白蛾带来的危害,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胜伟 . 美国白蛾扩散原因与防控措施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3,(10):30-32.
[2] 田 刚 . 美 国 白 蛾 发 生 特 点 及 综 合 防 控 策 略 [J]. 现 代 农 村 科技 ,2023,(08):38-39.
1
作者简介:李天宝(1982.9.10),男,汉族,锦州市凌海市人,本科学历 职称:工程师。
2
作者简介:屈红艳(1972.10.29),女,满族,锦州市凌海市人,大专学历 职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