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协同视角下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作者

吴文新

广宁县联和中学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初中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不良信息冲击、代际认知差异扩大、道德实践场景缺失等问题,使得单纯依靠学校的德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家庭作为学生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其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品德的影响具有奠基性与持久性。但现实中,家校双方往往处于“各说各话”的状态:学校侧重规则教育,家庭更关注学业成绩,德育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学生陷入道德认知混乱。体验式学习理论与社会互动理论均表明,道德品质的内化需要持续的场景刺激与一致的行为反馈。

一、构建常态化家校沟通机制,搭建德育信息共享桥梁

沟通是家校协同的核心纽带,常态化沟通机制的价值不仅在于信息传递,更在于构建教育认知的协同网络。社会互动理论揭示,个体品德的形成是在持续的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而家校作为学生最核心的两个互动场域,其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德育生态的一致性。当双方能定期交换学生在课堂礼仪、同伴交往、家庭责任等具体表现时,可有效避免“5+2=0”的教育内耗 —— 即学校 5 天的德育成果被周末 2 天家庭环境的差异所消解。这种机制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品德表现的家庭诱因,也让家长理解学校德育要求的实践逻辑,通过持续互动形成教育共识,使学生在一致的道德期待中实现品德的稳定内化,最终将碎片化的德育行为转化为系统性的育人合力[1]。

初中推行的“家校每月沟通日”制度,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的基础上,突破了固定时段的局限,创新推出“德育观察台账”作为核心沟通载体。台账设计细致入微,教师会精准记录学生在校的各类品德表现:如是否主动承担班级值日任务、在小组讨论中能否耐心倾听并尊重不同意见、遇到同学有困难时是否主动伸出援手等;家长则对应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行为细节,包括是否自觉分担扫地、洗碗等家务,接待来访邻里时是否懂礼貌、讲文明,对待家人的指令是否存在抵触情绪等。一次沟通中,班主任提及学生 A 在学校表现突出,常主动协助老师整理图书角,将散乱的书籍按类别归位,还会提醒同学保持区域整洁。但家长在台账中记录,该生在家中从不整理个人房间,衣物、文具随意堆放,甚至需要长辈帮忙收拾。通过深入交流,双方共同剖析发现,症结在于家庭中祖辈过度溺爱,凡事包办代替,使学生 A 缺乏将责任意识从学校迁移到家庭的契机。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与家庭迅速形成协同方案:学校安排学生 A 担任班级“物品归位监督员”,负责每日检查教室公共区域的物品摆放;家长则制定详细的“家庭责任清单”,明确要求其每天整理自己的书桌、玩具,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家庭奖惩体系。经过两个月的持续引导,学生 A 不仅能始终保持教室图书角的整洁有序,回家后也能主动收拾个人物品,家校沟通的精准性让德育干预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有效促进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全面养成。

二、开展家校联合主题德育活动,丰富德育实践体验形式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核心在于“做中学”,强调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知识建构与价值内化。家校联合主题德育活动突破了传统德育“说教式”局限,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亲历、反思、应用的循环中深化道德认知。这种模式下,学校的德育目标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转化为家庭场景中可感知的具体行为 —— 如分担家务时体会责任,照顾家人时理解关爱。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进一步指出,道德规范的习得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完成,家校协同为学生提供了一致的行为参照标准,使课堂上学到的道德准则能在家庭实践中得到验证,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深度转化[2]

初中在“感恩父母”主题活动中创新设计“家庭责任沉浸式体验”项目。学校先通过德育课解析“感恩”的三层内涵 —— 理解付出、回应需求、主动担当,还邀请家长录制“我的一天”微视频,展示从清晨准备早餐到深夜检查作业的日常。周末实践环节,学生 B 与家长互换角色,不仅要完成买菜做饭等基础家务,还要处理突发状况:家长故意“打翻”牛奶考验应对能力,模拟“加班晚归”观察其是否主动准备夜宵。活动后,班级召开“双向吐槽会”,学生 B 坦言:“原以为热饭很简单,没想到要算准爸妈下班时间,凉了热了都不行。”家长则在班级群分享:“孩子半夜悄悄给我盖被子,说突然明白我总唠叨‘盖好被子’不是啰嗦。”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感恩从口号变为具体行动,德育实效性显著提升。

三、结语

家校协同并非简单的“学校指导家庭”或“家庭配合学校”,而是基于教育共识的平等合作。从常态化沟通机制搭建到联合主题活动开展,本质上都是在构建“学校 — 家庭”的德育共同体,让学生在一致的道德期待中完成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上述路径实践表明,当班主任通过“德育观察台账”捕捉学生品德细节,当家长以“家庭责任清单”延续学校教育目标,当“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道德规范变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时,德育便能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持续的育人合力。未来初中德育需进一步深化家校协同的深度与广度,从“单向信息传递”走向“双向价值共建”,让家庭与学校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品德成长的“沃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道德根基。

参考文献:

[1] 刘强 . 家校社协同育人下的初中德育路径探究 [J]. 家长 ,2023,(30):71-73.

[2] 张元媛 . 家校政社协同:新时期初中德育落实的应然追求 [J].新校园 ,2023,(0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