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本土化应用研究

作者

项欣羽

安庆师范大学 24600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然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面临资源短缺、师资不足等问题,教学质量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奥尔夫教学法以“元素性音乐教育”为核心,强调音乐学习的综合性、创造性与参与性,对改善音乐教学效果具有显著作用。将其引入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并进行本土化应用研究,有助于丰富农村音乐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缩小城乡音乐教育差距,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起步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各国音乐教育中广泛应用。国内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众多学者对其理论内涵、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城市学校开展了大量实践研究。但针对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本土化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结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的系统性研究。

二、奥尔夫教学法概述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理念

奥尔夫教学法最为核心的,即所谓的即兴性,奥尔夫教学法尤其强调在音乐教学、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谓的“原本性”,无论是就音乐创作还是就音乐教学本身而言,鼓励学生个体深度参与具体情境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情感得以集中展现的过程,通过节奏、语言、舞蹈、乐器等多种元素的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与创造中感受音乐。本意是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体,强调音乐回归本源,这是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原本意旨,也是音乐学科教学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方法

1. 节奏教学:以节奏为音乐学习的起点,通过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感受节奏,结合自然声响与生活节奏,引导学生用身体或乐器模仿来进行节奏练习。

2. 乐器教学:运用奥尔夫乐器(如木琴、铃鼓等)进行简单演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合作能力。

综合性教学:将音乐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融合,并且可以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跨学科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评价标准:因不同的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质不同,所以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进度去评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鼓励和恰当的引导,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音乐,并在音乐创作中释放自身更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共鸣。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本土化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适配问题

奥尔夫教学法需要丰富的乐器与教具支持,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匮乏,音乐教室、乐器等硬件设施不足。同时,教学场地有限,无法满足奥尔夫教学法对空间的需求,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师资培训困难

农村音乐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发达省市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甚至往上,教师的专业性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师资条件。但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不说其老师的专业性问题,甚至还有一半以上的音乐教师不是专职教师,有相当大比例的音乐教师是因教师资源分配不足,不得已的情况下去担任不是本学科的教学。这些教师既不是音乐专业的,又没有音乐教学的基本知识,缺乏系统的音乐专业培训,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掌握不足。难以将奥尔夫教学法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

(三)文化差异与适应性问题

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孕育独特音乐体系,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是多元世界的底色,而适应性则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奥尔夫教学法源自西方,其教学内容与形式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而中国地大物博,本土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而具体细化到每一个不同地域的农村,差异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直接应用可能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需要结合各地农村本土文化进行调整与创新,实现“和而不同”这种动态的平衡,也正是音乐作为世界语言的魅力所在。

四、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本土化应用策略

(一)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开发

1. 自制乐器:引导师生利用农村常见材料,替代专业奥尔夫乐器,降低教学成本,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农村的自然素材像树叶、石子、竹筒等,用竹筒制作的打击乐器、树叶做成的口弦等,替代昂贵的奥尔夫教具。用竹筒制作的打击乐器,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树叶做成的口弦,轻轻吹奏,便能发出柔和的音符。这些简易乐器不仅经济实惠,还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音乐创作的乐趣。此教学方式突破农村音乐教育设备不足的局限性,适合农村学校本土化的音乐教学。

2. 整合教学空间:合理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室、操场等空间,灵活组织教学活动,提高空间利用率。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本土转化

融入本土音乐文化

将农村地区的民歌、民谣、戏曲等本土音乐文化元素融入奥尔夫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学习兴趣。例如,农村地区蕴含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如民歌与童谣,像旬阳的《长工调》《船工号子》,这些旋律悠扬动听,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韵味。《长工调》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而《船工号子》则展现了船工们在江河上奋力划桨的壮丽画面。这些音乐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些民俗活动、节庆舞蹈、劳动号子都可以作为音乐情境创设的载体。比如,在丰收节期间,村民们会跳起欢快的舞步,伴随着鼓声和歌声,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氛围中。劳动号子则是在田间地头响起,随着农人们的动作有节奏地喊出,既协调了劳动节奏,又增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到音乐知识,还能深刻体会到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简化教学形式:根据农村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认知水平,简化奥尔夫教学法的复杂环节,设计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活动。例如,降低乐器演奏难度,以简单的节奏游戏和集体表演为主。

(三)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1. 游戏化教学

通过节奏接龙、角色扮演(如《彼得与狼》情境表演)激发参与兴趣:设计多声部互动游戏,如分组轮唱《火车开啦》,培养协作能力。

2. 跨学科融合

奥尔夫教育体现了不同领域与学科的整合性,具有综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将音乐与语文、体育结合:教师可以先从古诗朗诵开始,鼓励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建立节奏的基础。通过一次次的朗诵体验,教师应帮助学生有效归纳和总结朗诵与音乐在节奏上的相似技巧,从而扎实稳步地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和表现力。用舞蹈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本土化应用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开发、师资培训的本土化实施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本土化创新,能够克服农村音乐教育的现实困难,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深入探讨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应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跟踪研究,探索与其他先进教学方法的融合应用,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 吕宝文 . 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J]. 新闻爱好者 ,2020,(06):105-106.DOI:10.16017/j.cnki.xwahz.2020.06.032.

[2] 张国仲 .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奥尔夫教学法的融合——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10):132.

[3] 李昕昕 . 奥尔夫教学法对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研究 [J]. 上 海 教 育 科 研 ,2017,(11):83-86.DOI:10.16194/j.cnki.31-1059/g4.2017.11.023.

[4] 何茜 . 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音乐教师“国培计划”中的运用 [J]. 教学与管理 ,2016,(3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