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生命观念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
赵莉品
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学065000
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课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是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在这四个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组成中,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都具有自然科学领域的跨学科属性,而生命观念则是独具生物学学科特点的要素,是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和标志。
一、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要性
生命观念是科学世界观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能够解释与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总体来看,生命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涵:
1. 结构和功能观:这个概念主要关注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强调生物体的各个部分如何协同工作,以维持它们的生活活动。无论是分子、细胞还是个体,生态系统构成生命体的各个层次无不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如从元素到分子,从细胞器到细胞,从个体到群落、甚至于生态系统,无不体现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识并阐释生命活动。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2. 进化与适应观 : 通过进化的角度,我们了解了生物体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化,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自然选择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和物种进化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揭示生物如何通过遗传变异和环境选择来适应不同的生境,也为研究物种的生态适应、进化路径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特征,因此适应具有普遍性;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又使适应具有相对性。进化理论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形成和适应性的关键内容。通过对自然选择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物学问题的解决,并拓展对生物进化和适应性的认识。
3. 稳态与平衡观 : 探索有机体如何在内部保持稳定的状态,以及它与外部环境之间如何保持平衡。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但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系统。生命系统内部的各项指标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无论是动物或植物,无论是个体水平还是生态系统水平,都能维持稳态与平衡。稳态和平衡是通过调节来实现的。人和高等动物的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通过建立稳态与平衡观,可指导学生用稳态与平衡的观念去解释个体和生态系统稳定与变化的规律。
4. 物质与能量观 : 这个概念的重点是生物体如何利用和转化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它们的生命活动。物质和能量相伴而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物质和能量,生物体内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吸收与释放。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是物质变化的驱动力。任何生命系统都是物质和能量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的,相互限制的。
树立这些生命观念使学习者能够科学地理解和解释生命世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成为学生在生物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成果。这些观念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而且指导人们如何探索生活活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生命观念作为一种实证观点、思想或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解深层次的问题,而且是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工具。它可以促进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使用生命观念来解释生活的现象和生活的世界,并愿意向他人解释和解释这些概念。通过论证,生命观念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本质与规律,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策略
从生命观念的形成过程的角度来看,生命观念的建立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而是逐步形成的。学生在建立生命观念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更离不开课上的积极学习和课下的主动实践。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进行:
1.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概念学习,理解生命的本质特征,并把生命观念加以渗透。在教学策略上,可以运用概念图,也可以尝试比较的方法,以帮助学生阐明生物学概念,从而构建生命观念。
2. 构建生命观念还可以从教学情境出发,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生动的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情境是吸引学生的一种更直观的方式,通过模型构建等手段,学生可以理解和内化生命观念。
3. 在生物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生命观念。生物实验是呈现生物学事实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式。结合生物实验,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知生命的伟大性,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从而有效地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 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内化生命观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及体验。
这些策略都是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观念并加以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科学素养。
对于教师来说,实现这样的教学任务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时,需要在每个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观念的教学,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命问题,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悟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和责任感,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教学目标应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另外在教学中还应积极学习、尝试和筛选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作为学科的核心素养之首,当学生理解和接受了生命观念之后,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更好地用生命观念来科学地解释生命世界,帮助其形成对科学的自然观,然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生命观念可以成为学生可以长时间保留并终身受益的学习结果,并可用于现实生活中对生物学问题的思考和决策。生命观念的建立并不是生命观念形成的终结。学会运用生命观念来理解客观事物,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生命观念的高级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吴成军 ,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