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分析

作者

姚启志

陕能新疆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新疆昌吉 831700

引言:

伴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持续攀升,各类自动化系统运行的核心支撑,非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莫属,设备运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生产流程的连贯开展,更直接关系到安全保障与经济回报,处于复杂工况与长时间运行的环境里,设备因故障频繁发作导致系统效率下降,甚至会埋下安全方面的隐患,对其可靠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觅薄弱环节及优化途径,已然是提高自动化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所在点。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以工业系统核心之姿存在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由其可靠性决定,诸多复杂因素对设备可靠性有影响,应从多样角度实施分析与把控。

1. 设计与制造质量因素

设计与制造阶段里设备的质量控制情况,是决定其可靠性的首要一环,设计若不合理、选材若不当,可能引发系统运行时出现过热、短路、电磁干扰等问题,由此影响到整体的性能,控制板布局混乱也许会引发信号串扰现象,若选的继电器偏小,极有可能造成长期过载运行,制造工艺的精细水准,诸如焊接质量的优劣、装配精度的高低等,还直接牵涉到产品的使用寿命与故障发生的比例,采用高规格设计准则与前沿制造工艺,是实现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

2. 使用环境与运行条件

设备可靠性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极为明显,诸如高温、高湿、粉尘、振动之类的工况,往往会造成控制器元器件老化速度加快、电气接点遭受腐蚀或者机械结构变得松动,尤其在矿山、冶金、化工这类恶劣工况里,设备易受外部冲击与环境污染复合作用的侵害,电网电压的不稳定波动、频繁地启停设备、长时间满负荷运行等不利运行情形,也会使得设备的使用周期缩短了。

3. 维护管理与操作水平

可靠性不只是依赖设备本身这个要素,同样与日常维护及操作水平关系密切,若定期保养和故障预警机制缺失,小故障易演变为重大故障;操作人员对系统结构认识不清、违规操作等人为因素,也许会让设备出现损伤或运行异常,完善维护制度建设,强化巡检及记录管理工作,可有效削减故障的发生率,需提升操作人员技术培训水平与应急处理能力,保证设备出现异常状况时能迅速恢复运作,增加系统整体的存活年限,以全面分析上述因素为途径,有利于为后续给出有针对性的可靠性提升策略搭建基础。

二、关键部件故障模式识别与数据评估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所涉系统里,关键部件稳定性对整体运行起着关键的决定意义,依靠识别常见故障模式且进行数据化估量,有益于精准把控设备可靠性状态。

1. 常见部件故障特征

电气自动化的控制设备里面,PLC 模块、继电器、接触器、电源模块等属于核心构成单元,经过长期运行,这些部件极易出现故障问题,常因电磁干扰、程序存储异常,PLC 模块引发系统瘫痪;继电器动作失灵,往往是触点烧蚀或弹簧疲劳造成的;因电弧腐蚀或温升过高,接触器接触性能受到影响;因电压不稳、元件老化等缘故,电源模块易出现断电或输出不稳定现象,此类故障不仅会削弱系统可靠性,还可能引起一环扣一环的反应,放大损失的规模。

2. 故障模式识别方法

对关键部件故障模式实施系统识别,应将多种技术手段与理论模型相结合,采用故障树分析(FTA)以及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能对潜在故障进行系统性分类预测,厘清高风险的各个环节;借助像振动检测、红外热成像、电流波动分析这类技术手段,能实现对部件运行态势的实时监视与异常预警,诸如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应用于智能故障诊断中。

3. 数据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一套科学的数据评估体系,是实现关键部件可靠性量化的根基,诸如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故障率(λ)、维修时间(MTTR)以及可靠度(R)等,属于常用指标,统计特定部件于实际应用当中的失效时间及修复间隔,能求出其MTBF 值,由此判定其于系统中的稳定性表现水准。对关键部件在各品牌、各批次的性能数据做对比,还可为设备选型的决策给予支撑,借助大数据平台加上远程监控系统,还可完成历史故障数据的集中管理与趋向分析,提高系统针对潜在风险的应对力,设备管理科学性在故障模式识别与数据评估下得到提升,还为提升自动化控制系统整体可靠水平给予了坚实助力。

三、提升设备可靠性的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

优化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水平,是保证工业系统稳定运转的核心诉求,依靠系统的优化策略及科学实施途径,可有效减少故障出现几率、延长设备使用周期、提高运行水平。

1. 完善设计选型机制

在设备采购跟系统集成初始之际,合理选型及科学设计机制,对增强整体可靠性有基础意义,应依照实际工况实际的需求,选择性能稳定无虞、技术成熟精湛、品牌信誉出众的核心部件,抵御低价低质产品的潜在风险冲击,在设计阶段,需遵循冗余设计、模块化设计及安全隔离等相关原则,强化系统抗干扰及容错的能力,着重优化电磁兼容性(EMC)设计,对线路和元件做合理布局,减小系统彼此的干扰风险度,为后续稳定工作打下坚实底子。

2. 强化运行监控与预警

践行智能化运行监控是增强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招数,可采用部署传感器网络、监控模块及边缘计算设备的方式,实时采集设备运转状态,诸如温度、电流、电压、振动的参数,实现对运行状态的动态掌握,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整合以建立故障预测模型,就潜在故障趋势实施预判与预警,预先实施预防性的维护行动。建立阈值报警机制、远程诊断平台加上移动端监控接口,让管理人员能马上察觉到异常并迅速响应处理,切实降低突发停机问题出现的概率,依靠云平台实现多设备数据集中式管理和跨区域协同式分析,也进一步让系统的智能水平与响应速度升级。

3. 建立健全维护体系

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高效维护管理不可或缺,应打造规范的设备巡检、保养及维修制度体系,厘清责任人、操作规范及时间间隔,让维护工作实现制度化及流程化,采用预防性及状态维修策略,将历史故障数据跟监控成果相融合,构建差异化的维护工作安排,增进资源利用成效,加强人员培训实施,提升操作跟维护技能水平,是降低人为失误的关键支撑,依靠搭建数字化运维平台,把设备信息、维护记录以及技术文档进行整合,实现知识的相互共享与管理协同,让设备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进一步增强。

结语:

作为工业自动化系统核心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其可靠性直接左右着生产的连续与安全状况,对影响因素开展系统分析,识别关键部件故障模式,再建立科学的数据评估体系,可充分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进一步从设计选型、运行监控到维护管理等范畴实施优化方案,不仅能大幅降低设备故障出现比率,还可实现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系统整体效能,持续改进可靠性管理,是促进自动化技术高质量前行的关键保障,还是保障现代工业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根基。

参考文献:

[1] 王美联 .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策略 [J]. 自动化应用 ,2024,65(04):110-112.DOI:10.19769/j.zdhy.2024.04.037.

[2] 肖志余 .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分析 [J]. 时代汽车 ,2024,(09):41-43.

[3] 欧阳俊 .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分析 [J].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25,51(01):19-21.DOI:10.19449/j.cnki.2095-6282.2025.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