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唐雁
沈阳大学 辽宁沈阳 11004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高校理应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优势,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一、实现跨学科融合,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随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学科视角单一和理论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式发展动力不足。
高校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具有学科门类众多、师资力量集中的优势,要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形成有实践指向和建设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1。一,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完善学科结构,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础。高校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开展系统性、学理化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在新时代民族研究与学科建设中,应创新民族学研究范式,实现本土化发展并打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强解释力与支撑力的理论框架。其二,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与综合性特征,需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大格局中推进。为此,要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多学科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研究,实现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优化配置及系统整合。其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青年学者培养,为其提供坚实的科研发展平台,产出更多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的原创性成果,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致使其融入思政课的系统性、深度和广度不足。
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立德树人的内容和形式,构建多元化课程育人体系。一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将其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教育常态化覆盖、教学内容体系化、课程设置规范化。结合各门思政课教学的侧重点,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五个认同”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和和时代使命感。二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高校需立足“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的互通互融与教学方法的互补互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向学科课程的外向拓展。三是以隐性课程为载体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应依托校园文化的无形熏陶、学校制度的长期浸润及教学活动的非预期影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内核融入“无形”的育人场域,进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
精神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
三、搭建数智平台,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以数智技术驱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需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与时代契机,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发展。但现阶段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手段与场景来看,尚未实现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仍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并未切实发挥数字技术在数据分析、资源整合、情景生成等方面的优势。
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政策推动向智能内驱的转变,要将现代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设计以及课堂呈现之中,推进课程资源智能化、教学场景沉浸化、教学手段多元化。一是着力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库,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技术,将分散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结构化处理,为课堂教学提供体系化、高质量的资源支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呈现的立体化、可视化、沉浸式的具象表达,不断丰富高质量话语资源供给,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吸引力。二是丰富教育内容精准化投放。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洞察学生的学习特质与需求,为个性化教学筑牢数据根基。凭借智能个性化推荐和算法技术聚焦,可以准确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实现教学资源的自动化采集与汇集,打造个性化数字平台精准分发。三是拓宽教育场域智能化空间。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驱动下,开发数字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新型体验基地,激活数字虚拟空间的育人功能,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场域和空间,发挥场域协同的叠加育人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海凤 , 卢林保 .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01):34-36.
[2] 王启梁 . 新时代办好民族院校的中国化时代化使命 [J]. 民族研究 ,2024(6):14-17.
[3] 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 3 卷 [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20,第332 页 .
课题名称:以大思政课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立项单位: ,课题负责人: 唐雁,课题立项编号:SDSZ-202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