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校为本的家校共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周利群

北碚区龙凤桥小学 重庆北碚 400700

引言:为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教育中以学校为依托的家校共育必须坚守实践路径,贴合学校实际情形研究出适配家校共育的策略以及基本育人模式,建成系统化与规范化兼具的家校共育体系,推动家庭跟学校紧密配合并形成家校育人的综合力量,为学生全方位发展增添动力。小学教育教师身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应重视并探索以城乡结合部学校为依托的家校共育实施策略,全力助推学生的成长及学习。

一、以校为本的家校共育实施策略的研究意义

2021 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15 年 10月 11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充分认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而基于以校为本的家校共育实施策略研究可以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家长的成长,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同时,以校为本的家校共育实施策略有利于帮助城乡结合部的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建设一支优秀的育人教师队伍。另外,家校互动使家庭教育和城乡结合部下小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面积转化后进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为建立和谐校园服务。

二、以校为本的家校共育实施策略的研究困境

( 一)部分家长缺乏重视的态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个环境,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久远。由于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家长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家校合作欠缺重视的态度。部分家长鉴于文化程度有限,抱有“学校专教书、家长专养娃”的传统观念,把参与共育看成“额外负担”,在家长会等活动上敷衍应对。素质水平高一些的家长过度在乎成绩,认为家校合作就是“了解分数”,对心理健康、综合素质等共育所涉内容缺乏喜好,忽略了其对孩子全面成长的意义。另外,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压力大,缺少参与其中的时间和精力,引发“被动应付”的心理,导致家校共育陷入“一头热”困境,家校交流遇阻、观念难契合,严重影响了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共育的的实际效果。

( 二)家校共育的内容匮乏

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共育过程中,在“以分数为上”“升学优先”的导向下,家长、教师跟学校过度关注学生学业成绩,造成家校共育内容显著匮乏。城乡结合部学校安排的家校活动大多以“提分”“应试技巧”为中心展开,家长会沦为“成绩分析会”,沟通还只是围绕作业、课堂表现等学习话题展开。而学生品德养成、心理状态、兴趣养成、社会交际等关乎全面发展的方面,往往被冷落甚至被搁置不理,结果无法契合学生成长的多样需求,也让相关研究在探索共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阶段,匮乏充足的实践样本做支撑。

(三)家校共育方法存在单一化

家校共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现象。[1] 城乡结合部学校受应试教育这种思维的影响,家校互动多表现成“学校主导、家长配合”的单向模式模样,常以开家长会、发通知、打电话等开展。这些方式只停留在信息传递的浅层次,较难引发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就难以达成家校深度合作,降低了家校共育的吸引力与实际作用,阻滞了共育实施路径的创新与改良。

三、以校为本的家校共育实施策略

(一)强化家长认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准

针对城乡结合部学校家校共育期间,部分家长对重视力度不足的问题,[2]学校要积极搭建提升家长认知的平台,按周期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讲解家校配合对孩子品德培养、心理健全等全面成长的重要意义,促使家长冲破“教育只是学校职责”的传统认知。考虑到务工型家长时间繁忙,教师可以侧重推送简短育儿语音、短视频,便于引导他们展开“碎片化学习”。关于祖辈抚养型家长的教育,教师则重点指导“隔代教育如何避免溺爱”等。而针对低文化水平家长的沟通需要采用“一对一帮扶”方式,由教师或高学历家长进行全面指导,让他们提高教育认知水准。

(二)拓展共育内容,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为处理家校共育内容匮乏的问题,城乡结合部学校应摒弃“唯分数至上”的理念,建立覆盖多层面的共育内容体系。[3] 在学习辅导范畴,除一般的常规成绩分析外,教师可以增添学习方法互动、学习习惯培养相关内容,围绕品德熏陶、心理支持、兴趣拓展等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开展心理健康讲解活动,教师可以邀请优秀家长分享经验,对积极投入的家长给予表扬,从而靠榜样效应拉动更多家长积极投入。教师还需要实施“学生成长档案”的设立,记载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情形,使家长全面掌握孩子的发展情形,助力家庭与学校共同留意孩子的全面成长,为共育内容的系统研究提供实践根基。

(三)创新互动方法,构建双向协作模式

学校需调整单一的家校互动途径,搭建多元又双向的合作平台,在保留家长会、通知等传统做法的基础之上引入创新途径,组建班级家长微信群及线上论坛,倡导家长跟教师、家长进行实时交流,交流育儿心得,实施“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教室上课,参与教学实施过程,切实了解学校教育体系。学校还可设立“家长志愿者”岗位,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安排、安全管理等工作事项,增进家长的主人翁观念,按照不同家庭的特质,给出贴合个性的互动方案,如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加强定期家访联络。针对高学历家长群体搭建教育理念探讨小组,依靠多元的互动方式,引发家长参与的激情,积攒多样化实践实例,为研究归纳适应不同情形的有效策略给予支持,驱动家校共育实施渠道的创新改良。

结束语

家校共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学校持续实施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同时双方在教育理念上不断融合磨合。只有学校跟家庭协同合作,将这些策略实施下去并不断改进,才能真正打造出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为学生健康成长筑牢根基,并为以学校为主体的家校共育研究提供更充实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长海 , 马超 . 素养导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从文本走进现实 [J].教育科学研究 , 2025(2):5-11.

[2] 何燕 . 小学家校合作育人的策略研究 [J]. 2025.

[3] 祝成彦 ." 以校为主 , 家校共育 " 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山东教育 , 2023(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