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作者

苏建英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九小学 510800

引言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英语教学正逐步突破学科壁垒,走向开放融合。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避免知识点的机械叠加,实现学科间的有机渗透与能力协同发展。情境创设以其直观性、互动性与体验性,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策略。它如同在语言学习与广阔知识海洋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无痕吸纳语言知识,同步激活多学科思维。

一、主题情境整合,编织跨学科知识网络

(一)任务导向,锚定语言实践路径

任务目标必须明确指向语言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然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和创造。这种以语言产出为导向的设计思路,能够确保英语学习不脱离实际应用场景。有效的任务设计需要平衡语言训练和学科融合的关系。教师应当设定清晰的语言运用要求,比如特定句型的运用、词汇量的要求或者表达形式的规范。同时,这些语言要求要自然地融入任务情境中,而不是作为额外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为了达成目标而主动运用语言,这样的学习效果最为理想。

例如,在学习 Unit 2 Chinese and English 时,教师设计的课后“双语寻宝”任务极具代表性: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所看到的中文、英文表达的词汇,在“寻宝表”上记录信息(物品中文名、英文名、发现地点)。回到课堂后,每组选 1 名代表发言,用英语介绍 1-2 个找到的物品(如:“This is chopsticks. It’s ‘筷子’ in Chinese. I foundthem at home.”)。 这个任务的核心语言目标非常清晰——运用“This is... It’s...in Chinese/English.”等句型进行描述性输出,并巩固相关词汇。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观察(链接生活实践、社会认知)和信息记录(链接简单信息整理)中主动运用目标语言,同时增强了对双语环境的敏感度。再以策划“国际文化日”为例,学生需要用英语收集资料、设计流程、撰写邀请函,自然地运用了邀请、说明等功能性语言,并融入了文化理解、活动策划等跨学科元素。

(二)情境设计,强化链条层次性

确定了合适的主题后,就需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台阶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联系,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伸。以Colour a Keyboard 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递进式的学习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认识键盘的字母布局,这是最基础的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中键盘的基本结构。这个环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键盘字母与英语字母的对应关系。第二个环节是设计彩色键位标识,这时候就加入了美术元素,学生需要考虑颜色搭配的美感和功能性。第三个环节是用英语描述自定义键盘的功能,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完成一个完整的语言输出任务。

在设计这样的任务链时,教师要注意把握每个环节的难度梯度。第一个环节侧重认知,第二个环节侧重创造,第三个环节侧重表达。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同时,每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完成前一个任务时,就已经在为后一个任务积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层次分明的任务设计不仅能让学习过程更加顺畅,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任务情境驱动,深化跨学科能力融合

静态情境难以激发深度参与,任务驱动是激活情境价值的引擎。设计真实、有意义且需要跨学科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

(一)任务目标,聚焦语言产出实效

任务目标必须明确指向语言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然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和创造。这种以语言产出为导向的设计思路,能够确保英语学习不脱离实际应用场景。有效的任务设计需要平衡语言训练和学科融合的关系。教师应当设定清晰的语言运用要求,比如特定句型的运用、词汇量的要求或者表达形式的规范。同时,这些语言要求要自然地融入任务情境中,而不是作为额外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为了达成目标而主动运用语言,这样的学习效果最为理想。以策划班级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国际文化日的筹备任务。学生需要用英语收集不同国家的文化资料,设计活动流程,并用英语撰写邀请函和活动指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练习了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技能,还自然地运用了邀请、说明、建议等功能性语言。这样的任务既培养了跨文化意识,又实现了语言的实际运用。

(二)协作探究,激活多元智能联动

小组协作是通过合理分组和任务分配,让不同特长的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中相互学习。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贡献点。协作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各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的任务拼凑在一起,而是要让各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相互支撑。学生在协作中会发现,要完成一个复杂任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设计校园安全宣传为例,可以将学生分为策划组、设计组和宣讲组。策划组负责调研校园安全隐患,这需要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设计组制作宣传海报,需要美术表现能力;宣讲组准备英语宣传稿,需要语言组织能力。三个小组的工作环环相扣,最终的宣传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三、生活情境嵌入,触发跨学科自然融合

最深刻的学习常源于对周遭世界的感知与回应。将英语学习无缝嵌入学生日常关注或学校整体活动中,创设自然生成的生活化情境。

(一)校园契机,联结真实语用场景

将英语教学与校园实际活动相结合,是创设生活化情境最为自然的方式。这种融合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三个基本原则:时机选择的适时性、内容衔接的有机性以及语言运用的真实性。教师需要以学校日历为参照,提前规划教学进度与校园活动的对应关系,使英语学习成为活动筹备的组成部分而非附加任务。时机选择的适时性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课程意识。以学期为单位梳理教材内容与校园活动的对应关系,建立教学与活动的时序匹配。例如春季学期的艺术节往往与色彩、描述类单元教学时段重合,秋季的运动季则与动作指令、体育项目词汇学习形成自然呼应。这种时序上的精心安排,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校园活动带来的真实语境。

同时,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单元与校园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点,设计具有双重功能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既要服务于校园活动的实际需求,又要达成既定的语言教学目标。比如在校园开放日筹备过程中,可以融入问路指路、场所介绍等功能性语言训练;在读书月活动中,可以组织简单的英文绘本分享会,既丰富活动形式又锻炼表达技能。语言运用的真实性体现在任务设计的交际价值上。与校园活动结合的教学任务应当具有真实的受众和明确的目的。当学生知道自己的英语产出会被真实使用,如制作的英文指示牌将实际张贴、编写的活动介绍会被印刷分发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语言质量都会显著提升。这种真实语用压力下的语言实践,最能培养学生准确、得体的交际能力。

(二)身体空间,开发立体教学资源

教室环境与学生身体构成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库,其价值在于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触达的具象体验。这种教学策略遵循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活动与环境互动对认知形成的促进作用,尤其契合低年级学生以具体思维主导的认知特性‌。通过重构物理空间与开发身体潜能,可创建多维度学习场域,使语言知识在实体交互中完成意义建构‌。可参考“环境是第三位教师”理念,采用可移动家具划分功能区角,例如将墙面改造为可书写展示的思维面板,窗台设置为主题阅读角,利用天花板悬挂学习成果‌。这种立体化空间设计不仅拓展教学维度,更通过日常空间交互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意识。以方位介词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重构的教室中开展指令寻宝:当发出under the teacher’s desk(老师桌子下)或 behind the bookshelf(书架后方)等指令时,学生通过实体空间探索将抽象方位词转化为身体记忆‌。

同时,身体动作可成为语言内化的有效媒介,形成运动 - 感知 - 表达的认知闭环。在学习 Unit 8 It’s Time to Exercise! 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设计“五禽戏串烧”活动:教师边说英语指令(如“Act like a bird! Flap your wings!”/“Now, act like amonkey! Swing your arms!”)边示范相应动作,学生通过模仿鸟类的飞翔、猴子的攀爬等动作,将抽象的动物名称(bird, monkey)和动作词汇(flap, swing)与具体的身体姿态和运动感觉直接关联。这种全身心的肢体参与不仅显著激活大脑感觉运动区,加速运动相关词汇的神经编码,更在模仿中国传统健身术“五禽戏”动作的过程中,自然嵌入了对中国养生文化的初步感知,实现了语言学习、体育训练与文化体验的即时交融。

即时环境事件是最富生命力的教学资源。雨天观察窗户水痕时,即时生成 raindrop、flow、windowpane 等词汇教学情境;校园施工声引发 noise、level、safety rules 的讨论与标语设计‌。这类动态资源具备三重优势:其一,真实情境消除知识陌生感,如 shadowtracing(描摹影子)活动将光影变化(科学概念)与形状描述(语言目标)自然结合;其二,即时反馈深化理解,测量桌椅尺寸任务同步训练 longer/shorter(数学比较)与It’s 50cm long(语言表达)的融合应用‌。

四、评价情境构建,引领跨学科深度反思

有效的情境创设离不开对融合过程的持续观察与评估。评价应聚焦学生在跨学科情境中的语言运用效能与思维参与度。

(一)过程观察,记录跨学科实践轨迹

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评价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基础上。教师应当采用系统化的记录方法,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如何调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观察不是简单地记录对错,而是要捕捉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观察的重点可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能否识别任务中涉及的不同学科要素,二是如何将这些要素有机结合,三是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沟通的有效性。例如在 Who’s Who? 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描述人物特征时,是否能够将美术课学到的观察方法(如五官比例)与英语描述性词汇结合起来。有的学生可能会说 This person has big eyes that take up one-third ofthe face,这就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运用。记录方式可以采用观察表、学习日志或视频记录等形式。关键是要及时、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典型表现和进步节点。建议每周选择 2-3 个重点观察对象,进行 15-20 分钟的集中观察,这样既能保证观察质量,又不会给教师增加过重负担。观察结果要及时整理,作为后续教学调整的依据。

(二)多维展示,显化融合学习成果

跨学科学习的成果展示应当突破传统的纸笔测试形式,采用更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展示不仅要体现学习结果,更要反映学习过程和各学科能力的融合程度。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式的展示要求:基础层展示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如词汇量、语法准确性;提高层展示学科能力运用,如用英语解释科学现象;拓展层展示创新思维,如原创的跨学科作品。以 Unit 7 Be a Good Listener 为例,学生可以制作校园声音地图:先记录不同地点的声音(科学观察),标注声音来源的英文名称(语言运用),再用不同颜色标注声音特点(美术表现),最后用简单句子描述声音变化规律(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展示形式可以包括实物作品配英文说明、多媒体演示、情景剧表演等。重要的是要给每个学生适合的展示平台,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前要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准备;展示后要组织互评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

结语

情境创设为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实践框架。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情境、真实驱动的任务、自然嵌入的生活场景以及指向融合深度的评价反馈,英语学习得以挣脱单一学科的桎梏,融入学生认知与经验生长的广阔河流。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不仅是学习对象,更是探索世界、联结知识的工具。教师作为情境的设计师与引导者,其智慧在于敏锐捕捉融合契机,巧妙搭建语言与其他学科自然对话的桥梁,最终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体验丰富世界的旅程中,实现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钟美玲. 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小学英语趣味课堂构建策略 [J]. 华夏教师,2024(34).

[2] 吴淑英 . 单元主题引领下聚焦学科融合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J]. 空中美语 ,2025(5).

[3] 潘晓芳.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 -- 以小学英语为例[D]. 上海师范大学,2024.

[4] 丁聪. 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2023.

[5] 江莉. 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J]. 孩子,2024(18).

[6] 庄小惠. 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英语项目式学习设计研究 [D]. 海南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