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园林绿化施工中的苗木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作者

袁艳

白水县园林绿化站 陕西渭南 715600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受到广泛重视,而苗木种植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成活率低、生长不良、景观效果不理想等,这些问题往往与种植技术不规范密切相关。部分施工单位因缺乏专业指导或盲目追求效率,忽视苗木的生理特性及环境适应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绿化效果不佳。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对苗木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系统分析苗木种植的技术要点,结合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优化种植流程,是当前园林绿化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实施种植穴底部透水层铺设,防止积水导致根系腐烂

苗木种植穴的底部透水层铺设是确保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由于苗木根系对积水极为敏感,长期处于过湿环境会导致根系缺氧,进而引发腐烂甚至植株死亡。在种植前需根据土壤质地和地下水位情况,合理设计透水层结构,通常可采用碎石、粗砂或陶粒等透水性材料铺设于穴底,厚度控制在10-20 厘米,以促进多余水分的快速下渗。透水层的铺设应与周边排水系统相衔接,避免局部积水,在黏性土壤区域,透水层的铺设尤为重要,可有效改善根际环境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为苗木根系的健康发育创造有利条件。科学的透水层施工还需结合苗木的生态习性和种植地的水文特点进行优化,例如对于耐旱不耐涝的树种,透水层应适当加厚,并在种植穴侧壁增设排水孔,而对于喜湿树种,则可减少透水层厚度或采用保水材料进行局部改良。施工过程中还需注意透水材料的清洁度,避免使用含盐碱或污染物的填充料,以免对根系造成二次伤害,完成铺设后,建议在透水层上方覆盖一层无纺布或细砂,既能防止上层种植土流失,又可维持稳定的水分渗透效率。

2. 运用" 三埋两踩一提苗" 栽植技法,确保苗木直立稳固

“三埋两踩一提苗”栽植技法是确保苗木直立稳固、提高成活率的重要工艺,技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分层回填、适度压实与提苗校正相结合的方式,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同时避免栽植过深或根系扭曲。操作时首先在种植穴底部填入部分疏松表土,将苗木扶正后开始第一次回填,埋土至约 1/3 穴深时进行首次踩实,这一步骤能初步固定植株位置。随后继续第二次回填至 2/3 深度,实施二次踩压以增强根际土壤密实度,最后完成全部覆土后轻提树干,使根系自然舒展并与土壤充分贴合。

实施技法时需重点把握操作的精细度与力度控制,踩压环节应采用由外向内的环形踩踏方式,力度以土壤适度密实为宜,过度踩踏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反而影响透气性和根系发育,提苗动作则需保持垂直向上的均匀发力,提拉高度约 2-3 厘米即可达到理顺根系的效果[1]。对于土球苗木,应在保持土球完整的前提下,重点压实土球与穴壁之间的缝隙,不同土壤类型需要差异化处理:黏重土壤应减少踩压次数并配合掺沙改良,沙质土则可适当增加踩实强度以防倒伏。

3. 控制栽植深度至根颈部位以上3-5cm,避免过深闷根

科学控制苗木栽植深度是影响其成活率和后期生长的关键因素,根颈部位作为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过渡区,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栽植过深会导致根颈部位长期处于土壤覆盖状态,使其呼吸作用受阻,进而引发闷根、烂皮等问题。将栽植深度控制在根颈部位以上 3-5cm 最为适宜,这样既能保证根系充分埋入土中,又能使根颈部位暴露于空气流通环境,清除根颈部位的附着物,准确辨识其位置,以根颈为基准调整种植穴深度。不同立地条件对栽植深度的控制也有特殊要求,在容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可适当提高栽植高度至 5-7cm,以增强排水性能,在风力较大区域,则可略微加深至 3cm 左右以增强稳定性,但必须确保根颈部位不被完全掩埋。对于特殊土壤类型,如黏重土壤因透气性差,更需严格控制栽植深度,沙质土壤则可稍作放宽,栽植完成后,还需在根颈周围形成适当的排水坡度,防止雨水积聚。

4. 采用三角支撑固定法,防范新栽乔木倒伏倾斜

新栽乔木的固定技术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和景观效果,其中三角支撑固定法因其稳定性和实用性被广泛采用,该方法通过在树干不同方位设置三根支撑杆,形成均匀受力的三角形固定体系,能有效抵御多方向风力影响,防止树木倒伏或倾斜。实施时需根据乔木胸径和高度选择适当长度的支撑杆,通常采用杉木杆或钢管等具有一定强度和耐久性的材料,支撑杆与地面夹角以 45 度为宜,入土深度需达到50 厘米以上以确保稳固性。

三角支撑固定法的实施需要兼顾功能性和美观性,支撑杆的布置应保持均匀对称,与树干接触部位需加垫缓冲材料,防止摩擦损伤形成病菌入侵通道,在行道树等景观要求较高的场所,可选用经过防腐处理的天然木材或喷涂与环境协调的颜色的金属支撑杆。随着树木生长,需定期检查并调整固定装置的松紧度,避免出现 " 勒痕 " 现象,一般在栽植后 1-2 年,待根系充分发育后即可拆除支撑,科学合理的支撑固定不仅能保障新栽乔木的直立生长,还能促进根系与土壤的紧密结合,为树木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5. 实施叶面喷施抗蒸腾剂,降低移植后水分过度散失

叶面喷施抗蒸腾剂是一项有效降低植株水分损耗的关键技术,技术利用在植物叶片表面形成一层可透气的保护膜,在不影响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的前提下,显著减少气孔蒸腾作用造成的水分流失。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或干旱季节移植时,苗木根系尚未恢复吸水功能,而地上部分蒸腾作用强烈,极易造成水分代谢失衡。抗蒸腾剂的选用应根据苗木种类和气候条件,常见的有高分子成膜剂、气孔关闭剂和反射型制剂等类型,喷施时需注意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以雾状细喷为佳,避免药液积聚 [2]。

抗蒸腾剂的使用需要科学掌握浓度和频次,过度使用可能影响植物正常生理活动,通常按照产品说明配制适宜浓度,首次喷施后视苗木恢复情况和天气状况,间隔 7-10 天可进行补充喷施。对于常绿阔叶树种和大型乔木,抗蒸腾剂的效果尤为明显;而对针叶树种,则需适当降低使用浓度,抗蒸腾剂不能完全替代常规的浇水管理,必须配合遮阴、修剪等其他保水措施综合使用,在喷施前应确保叶片清洁无尘,喷施后若遇大雨需补喷。

结语:

苗木种植技术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是园林绿化工程成功的关键,通过深入研究苗木的生物学特性、环境适应能力及种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成活率,确保景观效果的持久性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环保理念的普及,苗木种植将更加注重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施工单位应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地域特点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为城市绿化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 京 . 园 林 绿 化 施 工 中 的 苗 木 种 植 技 术 要 点 探 究 [J]. 居业 ,2024,(01):31-33.

[2] 高永艳 . 园林绿化施工中苗木反季节种植技术要点 [J]. 种子科技 ,2022,40(2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