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中的实践与发展路径探讨
常敏
陕西农发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716000
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正逐步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业朝着智能化、精细化、可持续化领域转型升级。现阶段,人工智能已经被应用于农业种植、农业机械研发、病虫害防治、农产品供应与质量检测等领域。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升级,其将会在农业领域中发挥更多作用。因此,把握好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情况、探索未来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种植管理活动中。现阶段,我国农业领域已经通过卫生遥感、无人机巡田、地面传感网络等,实现了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作物生长状态,为精准种植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例如,中联智慧农业在芜湖建立的数据采集体系,通过卫星、无人机、智能农机等多源数据整合,实现水稻种植全流程精准管理 [1]。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装备领域的应用。现阶段,搭载 AI 的无人机驾驶拖拉机、收割机已经被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例如,极飞科技的无人机可在 4 分钟内完成 6 亩地水稻飞播,效率是人工的 50 倍。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识别农作物叶片图像,快速识别病虫害类型并推送治理方案。广州增城丝苗米基地利用人工智能摄像头识别稻瘟病,相比人工巡查效率提升数十倍。第四,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与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域。人工智能高分辨率图像识别技术,对农产品的大小、颜色、瑕疵进行分析,并能够检测农产品农药残留、营养成本。例如,区块链技术在产品质量认定领域的应用,将产品来源、生产信息、运输信息等生成二维码,消费者可通过扫描检查农残报告 [2]。
二、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路径
(一)夯实技术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及广泛应用,夯实技术基础至关重要。第一,优化和改进算法。随着农业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各种情况的出现,需持续对智能算法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加入新的数据样本来优化参数和结构,以此提高算法精准性与适应性。例如,当出现新的病虫害疾病时,及时更新病虫害识别算法,确保人工智能可以精准和处理新病虫害疾病。此外,推动算法融合创新。例如,将农作物生长模型算法与病虫害疾病识别算法相融合,综合考虑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作物管理方法。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类硬件设备对农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对现有农业智能设备更加防水、防尘、耐高温等性能,以便其更好适应高温、高湿、多尘等复杂的农业作业环境。此外,加强对硬件设备成本的管控,促使更多农民能够负担得起智能设备,推动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
(二)深化应用场景
推动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还需基于现有技术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深度与广度。第一,农作物种植环节,除了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智能播种以外,可以挖掘人工智能在土壤与作物分析领域的应用价值。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种植地块的土壤样本进行扫描分析,精准判断土壤肥力、酸碱度等指标,为不同作物选择最为适宜的种植地块提供参考依据。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含量,结合农作物生长需求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第二,挖掘人工智能在牲畜养殖场景的应用策略。利用人工智能实时监测技术,在养殖场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全天候监测动物行为和生理指标。例如,分析动物进食量、活动量、体温等数据,及时发现动物健康问题。如果通过智能监测发现某头猪进食量突然减少、活动量降低时,系统可自动提醒养殖人员对该猪进行详细检查。
(三)强化产业协同
第一,构建人工智能与农业产业协同平台,覆盖农业产业链条,实现数据共享与对接。例如,在平台上共享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如种子、土地流转、饲料、市场需求),对接外部数据(如天气、税收、补贴)等,为制定农业计划、调整农业结构、设计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等提供数据支持与科学引导。第二,构建适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应用的收益共享分配机制。例如,在人工智能与农业产业协同项目中,明确参与各方的收益分配比例,依据其在技术研发、生产应用、市场推广等领域的贡献度合理配置,激发核心企业动力。第三,建立产业协同风险承担机制,降低各参与方的风险。例如,对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参与各方需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风险。通过上述举措强化人工智能与农业领域的关联性,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加强政策支持
第一,明确农业领域战略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体系中,分阶段明确发展目标。例如,到 2030 年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全覆盖,农业设施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等。第二,完善法律制度,保障数据安全。制定农业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数据采集、储存、使用、共享等权责边界。例如,规定土壤、气象等基础数据需经审批后才可跨境传输。第三,加强资金扶持。重点支持传感器研发、大模型训练、智能化装备生产等关键领域,设立专项基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智能化基础建设中来,为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创新应用提供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具有多维度实践路径,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实现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各地不仅要在农业各领域中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力度,同时还要通过夯实技术基础、深化应用场景、强化产业协同、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为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中探索发展路径,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瑞利 .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特色农业领域研究和应用 [N]. 华兴时报 ,2025-07-03(003).
[2] 李小玲. 智慧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机装备 ,2025(0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