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王洁
朔州市朝阳小学校 036000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声势律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学生的身体运动和音乐节奏的互动,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达与创作能力的全面发展。声势律动通过结合音乐的“声”和肢体的“势”,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音乐的魅力,提升其艺术素养。
一、肢体与音乐结合——增强学生音乐鉴赏力
音乐学科教学之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旨在通过深入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理解和评价音乐作品,从而实现对其艺术魅力的全面认知与欣赏。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探索声势律动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将肢体动作与音乐相融合,进而深化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这一策略不仅鼓励学生通过丰富的律动体验来感知音乐的情感、力度及速度变化,而且还通过简单的音乐节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具体而言,声势律动不仅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工具,能够使抽象的音乐概念具象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使之在互动和合作中获得音乐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通常而言,愉悦、灵动且节奏轻快的音乐适宜表达积极情绪,与此相反,哀伤、怀旧与忧郁的情感则需借助缓和而深邃的音乐节奏,以此反映作曲者内心深处的复杂与沉重感。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当教师采用声势律动教学法时,应着重考量音乐歌曲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及其节奏变化的特性,精心挑选与之相适应的声势律动形式,以期创造出更为和谐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在音乐教育领域,通过探索多样化的音乐节奏与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声势律动形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于音乐教育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应着重审视音乐节奏这一核心要素,并据此精心挑选相宜的节奏动作,以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与学生体验的目的。
举例而言,当教授《木瓜恰恰恰》这一印尼歌曲时,其教育目标旨在使学生初识并深入理解印尼的热带水果、地域文化和民族特性等知识,进而深化学生对印尼音乐文化的认知。同时,此课程设计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精准辨识不同音乐情绪,并熟练掌握附点音符与小点节奏的运用,此外,通过跟随音乐节奏律动,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音乐表现力。在具体的音乐教育情境下,教师能够引入恰恰舞——一种强调通过髋部摇摆来驱动全身自然摆动的舞蹈形式——以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舞风奔放、采用轻松愉悦、富有活力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随《木瓜恰恰恰》这一旋律明快的曲目进行恰恰舞的表演,不仅能够使他们亲身体验并深刻理解音乐节奏的动态变化,即强拍与弱拍之间的鲜明对比,还能促使学生在舞蹈活动中沉浸于音乐的情绪之中,从而实现对音乐情感的直观感知与深入领悟。
二、心灵与意境相通——提高学生音乐表达力
过往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音乐技巧与知识的教授往往被置于核心位置。音乐表达,超越了单纯的音乐鉴赏范畴,它涵盖了音乐意境与个体内心情感的深刻融合与外显,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交流维度。
在音乐教育的实际操作中,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小学生在参与音乐作品的听赏与学习过程中,通常并不局限于静态地坐于座位上倾听,而是倾向于通过身体动作来回应音乐,表现出一种自然的舞蹈性互动。在音乐强度与节奏显著增强,情感表达愈发热烈的情况下,某些学生往往难以抑制内心的波动,逐个展现出激动情绪,用拍打桌面的行为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乐器,以此表达他们的情感共鸣与参与热情。此观察揭示,多数小学生的音乐表现天赋显著,其内心情感状态能够与音乐旋律同步波动,展现出一种自然且深刻的情感共鸣能力。相应地,强制要求学生静坐并聆听音乐的教学策略,实际上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他们内心的情感流动,从而不利于其音乐情感的自然表达与深入体验。为此,教师需主动革新音乐教育的理念、思维与实践策略,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其遵循个人兴趣自主参与节奏动作的探索,进而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
三、促进教学游戏化——发展学生音乐学习力
伴随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如何将音乐课堂教学环境成功转变为兼具教育与娱乐双重功能的空间,已然成为广大音乐教师亟待深入探索的核心议题。游戏教学法作为教育实践中广为采纳的策略之一,被教师广泛运用以提升学习效果与参与度。针对小学生这一特定年龄段,其对教学游戏展现出极高的兴趣与热情,将声势律动策略巧妙应用于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不仅能够显著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还能创造性地将音乐理论与技能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进而促进其音乐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规模性的声势律动竞赛活动,旨在显著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参与度。针对小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特性,在课堂教学尤其是音乐教学中,他们往往难以维持持久的注意力,即便课铃已响,仍可能心不在焉,身在教室而思绪飘散。这一现象不仅对教学秩序构成了挑战,也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与趣味性,需要教师采取创新策略以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高其参与度。为此,教师应实施更为系统且精准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例如,通过组织具有强烈参与感的韵律运动竞赛,可以在班级内部构建一种积极的竞争与合作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举不仅能够使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育环境中沉浸,完成既定的音乐学习任务,更巧妙地实现了教育与娱乐的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结语
为了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化与革新,小学音乐教师应深入探索并积极实践声势律动教学法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途径与策略,以此促进音乐学科的全面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崔子露.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1(16):172-173
[2] 胡加涛.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J].家长,2019(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