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班级常规管理中德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与价值探析

作者

黄露芳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第五小学 广东省梅州市 514400

引言:小学阶段是个体道德认知建构与行为习惯定型的关键窗口期,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核心组织者,其管理实践不仅关乎教学秩序维护,更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班级常规管理涵盖课堂纪律、值日劳动、同学交往等日常事务,这些看似琐碎的环节,实则是德育的天然载体。将德育自然融入常规管理各环节,能突破“说教式”德育的局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道德规范、内化价值观念,这既是新时代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如何破解常规管理与德育“两张皮”的难题,成为小学班主任亟待探索的实践课题。

一、小学班级常规管理中德育融合的现状与困境

(一)认知层面:德育融合意识薄弱

部分班主任仍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倾向,将班级管理焦点过度集中于学业表现与纪律约束,潜意识中将德育归为思政课教师的专属职责。例如,在处理学生矛盾时,仅关注“平息冲突”而非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尊重他人”;检查作业时只强调“完成与否”,却忽视“独立完成”背后的诚信教育。

(二)方法层面:渗透方式单一固化

德育融合方式存在同质化问题,多数依赖“批评 - 说教”模式,缺乏与学生年龄特点适配的互动设计。例如,纪律教育中仅强调“不能做什么”,却忽视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理解规则背后的道德逻辑;卫生管理中只要求“打扫干净”,却未引导学生思考“集体环境与个人责任”的关联。

(三)协同层面:家校育人断层明显

家校协同是德育融合的重要支撑,但现实中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问题反馈轻目标共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多围绕“学生犯错”,却鲜少同步德育培养方向;重学校要求轻家庭实践,仅告知家长“学校在做什么”,却未指导“家庭该怎么做”;重单向通知轻双向互动,缺乏对德育方法的共同探讨。

二、小学班级常规管理中德育融合的核心价值

(一)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生活化养成

道德认知的内化离不开具体情境的体验。常规管理中的德育融合,能将“诚信”“友善”“责任”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实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与包容,在“值日生轮岗”中体会责任与担当,在“失物招领”中践行诚信与正直。这种“在做中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日常体验中逐步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行为,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二)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根基

小学阶段形成的道德观念具有“奠基性”影响,会渗透到个体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通过常规管理中的德育融合,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道德规范,更能形成“换位思考”“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在解决同学矛盾时习得沟通能力,在完成任务时培养执行力,在面对选择时建立价值判断标准。这些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实现终身发展的重要支撑,远胜于单纯的知识传授。

三、小学班级常规管理中德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以制度共建为基础,培育自主与责任意识

班主任可组织“班级公约议事会”,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互助”“环境维护”“文明礼仪”等主题展开讨论:比如针对“作业管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独立完成作业”“抄袭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最终形成“独立完成、按时提交、有错即改”的约定 ——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更内化了“诚信”“责任”的内涵。

同时,制度内容需体现德育导向:将“同学间不说脏话”细化为“用尊重的语言沟通”,强调“友善”;将“保持教室整洁”扩展为“主动清理自己座位周边垃圾”,突出“责任”;将“遵守作息”明确为“不迟到早退,不影响他人学习”,渗透“尊重”。这种“规则即德育”的设计,让学生在遵守制度时,持续接受道德滋养。

(二)以日常引导为关键,捕捉即时德育契机

常规管理中的突发事件、细节场景,往往是德育融合的最佳时机,班主任需具备“教育敏感性”,及时抓住这些“不经意的瞬间”。

日常管理的语言艺术也至关重要。批评学生时,避免“你怎么又犯错了”,改用“这次的行为可能会让同学误会,我们一起想想下次怎么做更好”,既指出问题,又传递“尊重”;表扬时,不说“你真乖”,而是具体描述行为:“你主动帮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这种互助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被肯定”,强化对“互助”的认同。

(三)以家校协同为支撑,构建育人闭环

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德育实践:建议家长在生活中“见缝插针”渗透德育— 用餐时讨论“为什么要等长辈动筷”,渗透“尊重”;购物后让孩子帮忙整理物品,培养“责任”;遇到困难时与孩子一起分析解决,传递“担当”。尤其要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就是在示范“规则意识”;家长主动帮助他人,就是在传递“友善”。这种“身教 + 言教”的家庭引导,能与学校德育形成合力,避免“5+2=0”(5 天学校教育被 2 天家庭影响抵消)的现象。

四、结论

小学班级常规管理中的德育融合,不是对管理的“附加要求”,而是管理本身的“应有之义”。它要求班主任跳出“管纪律、抓成绩”的单一思维,将“立德树人”融入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让制度制定成为责任教育的过程,让活动开展成为价值塑造的载体,让家校协同成为育人合力的支撑。

唯有如此,才能让德育从“抽象说教”变为“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这既是小学班级管理的高阶目标,也是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梅,张华。班级秩序与德育的互动关系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32): 32-35.

[2] 李阳,王强。小学德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影响的追踪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2017 (7): 45-50.

[3] 赵刚,钱芳。学生参与班级规则制定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J]. 现代教育科学,2016 (6):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