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索初中音乐与环境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

陈思祥

扬州市广陵区头桥中学

引言

环保是国家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也是国家对环保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学校是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应当与各个课程相结合,主动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心,让他们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为此,音乐老师要把新的课标思想贯彻到音乐的课堂上,把有关的环保教育的知识融入到音乐的教学中,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新时期音乐教育的新任务。

一、初中音乐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与原则

过去的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过分强调教学任务,不重视情境教育,学生们只知道音乐节拍和旋律,不能完全理解歌词的含义。很难让音乐与环保联系起来,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主动地播放许多与环保有着内在联系的歌曲,对歌词的含义和音乐中所蕴含的寓意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如果环境不平衡,或者是严重的污染,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这不仅会造成大量的生物死亡,还会产生大量的细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渐渐地,学生们对环保意识得提升,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积极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在校园内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通过音乐传递环保意识,不知不觉中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明白,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坚持情感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中老师要用音乐让学生在聆听表现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音响的音乐,让学生可以被其所表达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美景陶醉,并引起内心的共鸣,进而激发并树立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持直观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大自然、生活中的声音,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对应的画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营造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视听兴趣;激发学生从音乐作品中的美丽曲调、歌颂环境美、人的心灵美的歌曲中去了解自然,关注环境,建立起对环境的保护的价值观,让他们能够与大自然进行友好的交流。

二、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路径

(一)立足教材,挖掘环保教育内涵

学校的教学是基于班级的教学,班级的教学是以课本为指导的。在高中的音乐教育中,应该以音乐课本内容为中心,深入地发掘出课程所蕴含的环保教育的内容,在知识教育和环保教育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在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课程内容、环保知识教育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比如,七年级上册的一首歌《彩色的中国》,用一种“温柔地翻开一本地画书”的情绪,用一种“看见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中国”的表情,表现出一种或外或内的欣喜与赞叹。根据这门课程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把音乐教育与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的孩子不但要珍惜这本的图集,还要珍惜这幅画里的国家。

环境保护与音乐教育结合,丰富了教学价值。在对教科书中与环保有关的内容进行挖掘,不仅有助于老师更好地了解教科书的内容和编排立意,还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育以学科为主题,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传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思想。

(二)加强教研,拓展教师环保知识

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教育置于人文、社会、经济等社会层面;将历史等多个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自己的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更好地将环境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音乐老师都应该先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提高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并用自己的实践来引导学生。只要拥有充足的环境保护知识,音乐老师就可以挖掘出音乐课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寻找知识与环境保护的最好结合点,完成环境保护的教学工作。

(三)开展多样化教学,合理融合环保教育

教师应该以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和求知欲,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更多关于环保教育的知识。将环境教育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在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要凸显出音乐学科的特色,让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中心的多元化实践过程中,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

发展。

三、在音乐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巧妙导入,唤起环保意识

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时间,灵活地进行渗透,防止“死记硬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环保意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彝族舞曲》,优美、飘逸的乐声无处不在地描绘着彝族山乡的美丽。当老师在利用音乐元素和图片来展现彝族优美的风土人情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作者去彝族的时候,没有看到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反而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那么,这样的民族乐曲还会出现吗?在积极地思索、讨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使得老师的教学变得顺理成章。

(二)以情动人,激发环保责任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时候,应该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地结合起来,用聆听、观赏、比较等方式,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得到感悟,并产生心灵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实现艺术对学生的育人目标。积极开展校内和校外的各种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歌舞剧,辩论比赛,情景表演;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体验感,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与环卫实践、访谈实践、社会调研等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环保之间存在着更多的联系,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利用自己对音乐的艺术感知和体验,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鼓励创编,参与环保实践

在《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注重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欣赏”、“表达”和“创造”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联系和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多元化的实践,可以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并动员学生对废弃的包装盒,饮料罐、吸管等物质进行改造,将它们转化为音乐课堂上的打击乐器、音乐卡片等。把“变废为宝”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音乐的创造思维,使他们养成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对具备一定的演奏、演唱、作曲等技能的学生,教师鼓励这部分学生,发掘才能,大胆创作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歌曲在班级中推广,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

结语

以培养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将环境保护因素引入到初中的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自然之美,还可以充实他们的音乐教育的精神内容;推动新时期音乐教育多样化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对音乐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今后我们还可以不断强化有关的教学活动,将环境教育与音乐课程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胡岩. 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05):98-99.

[2] 郭青文.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文理导航( 上旬 ),2023,(0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