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区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体系构建:以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效能提升为核心

作者

王军华

天津锐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300450

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环境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如工业污染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生态破坏事件等,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可能通过环境介质的传输,影响周边区域,甚至引发跨区域的环境安全危机。传统的单一行政区域各自为政的环境风险防控模式,在面对这些跨区域、复合型的环境风险时,暴露出诸多局限性,如信息沟通不畅、资源调配不足、协同应对能力弱等。因此,构建区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体系迫在眉睫。而应急预案作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关键指导性文件,其编制的科学性与实施的高效性,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风险防控的成效。以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为核心,整合区域内各方力量,提升协同防控能力,是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选择。

一、区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体系中的协同机制建立

(一)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搭建

建立跨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是实现协同防控的基础。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部门、企业以及相关监测机构,应通过该平台实时共享环境风险源信息、监测数据、气象条件等。例如,化工园区较多的区域,各园区可将园内企业的危险化学品存储种类、数量、位置等信息上传至平台,以便周边区域提前做好风险防范。环境监测数据也能及时更新,当某一区域监测到空气质量异常或水质污染迹象时,周边区域可迅速获取信息,提前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信息共享,打破区域间信息壁垒,使各区域能全面掌握区域整体环境风险态势,为协同防控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二)联合应急响应机制制定

制定联合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区域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职责与行动流程。当环境事件发生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各区域迅速组建联合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如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例如,在河流跨界污染事件中,上游区域发现污染后立即通报下游区域,并启动联合应急响应。上游负责控制污染源,下游则根据污染扩散情况,提前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厂应急调整等工作,上下游协同作战,最大程度降低污染对区域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的影响。

二、应急预案编制的优化策略

(一)结合区域特点细化风险评估

应急预案编制前,需深入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不同区域由于产业结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因素不同,环境风险类型与程度存在差异。在工业聚集区,重点评估工业污染源排放、危险废物处置等带来的风险;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则着重评估交通穿越、农业面源污染对水源地的威胁。通过详细的风险识别与分析,确定区域内主要环境风险源及其可能引发的环境事件情景,如化工企业泄漏可能导致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情景等。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使应急预案更贴合区域实际。

(二)提升预案内容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

预案内容应避免笼统模糊,要具体明确各项应急行动的实施步骤、责任主体与资源需求。应急响应流程应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从事件报告、现场处置、污染控制到后期环境修复,都要有清晰的操作指南。例如,在应对突发大气污染事件时,明确规定监测部门的采样时间、地点与分析方法,环保执法部门的现场执法程序,消防部门的灭火救援措施等。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环境风险,制定专项应对方案,如危险化学品泄漏专项预案、森林火灾引发环境污染专项预案等,增强预案的针对性,确保在实际应急处置中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应急预案实施效能的强化保障

(一)应急队伍建设与物资储备完善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提升应急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应急处置水平。组建涵盖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应急救援等多领域专业人才的队伍,确保在应对不同类型环境事件时都能有专业力量支撑。同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根据区域环境风险特点,储备充足的应急监测设备、防护装备、污染治理药剂等物资。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掌握物资库存情况,定期更新补充,确保应急物资在有效期内且数量充足,为应急预案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常态化培训与演练机制落实

常态化开展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工作,提高各相关部门、企业及公众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与应急响应能力。培训内容包括环境风险知识、应急处置流程、新设备使用等。演练模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突发环境事件场景,如模拟化工园区爆炸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从事故报告、应急响应启动、现场救援到后期环境恢复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同时促进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

提升整体应急处置效能。

四、总结

构建以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效能提升为核心的区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体系,是应对当前复杂环境风险形势的有效举措。通过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合应急响应;优化应急预案编制,细化风险评估,增强可操作性与针对性;强化实施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以及常态化培训演练,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 冷苏娅 , 蒋世杰 , 潘杰 , 等 .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区域综合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53(1):10.

[2] 齐晓亮 , 閤小操 . 生态安全视阈下跨区域城市环境协同治理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9):7-10,16.

[3] 任锋、钟瑞林、尹芝华、孙晖、张启军 . 离子型稀土矿山污染防控体系构建 [C]// 中国稀土学会 2020 学术年会暨江西 ( 赣州 ) 稀土资源绿色开发与高效利用大会 .0[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