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吴晓清
通辽市蒙古族学校 028000
摘要: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围绕核心主题组织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助于构建系统化的学习框架,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在古诗词教学碎片化、学生理解困难的背景下,明确主题主线有助于构建整体教学框架,精选教学内容可以丰富主题表达的层次,设计探究活动能够促进深度学习,优化评价方式可以激励学生个性化表达。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往往面临碎片化学习、学生理解困难等问题,导致其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未能充分发挥。主题教学法以“主题”为核心,将内容相近、意境相通的诗词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体验诗歌的情感世界,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认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主题教学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框架,还能促进诗词间的对比理解,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明确主题主线,构建教学框架
主题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整体框架下理解诗词的思想和情感。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具有共通意境、相近情感或相似表达手法的诗词,并构建层次分明的教学结构。
例如,在教授“羁旅思乡”主题时,可以按照“感受—理解—升华”的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如播放秋日落叶飘零的画面,配以轻柔的古筝曲,帮助学生营造思乡的氛围。接着,带领学生诵读《静夜思》,让他们体会李白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意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感受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温馨家园的向往,并与《静夜思》进行对比,探讨不同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思乡之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乡之情为何成为古代文人笔下的常见主题?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经历分享自己的理解,如外出旅行时对家的思念,从而在现实体验与诗歌情感之间建立联系,深化主题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框架,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内容,更能在主题的贯穿下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提升学习的整体性和深度。
二、精选教学内容,丰富主题表达
在主题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围绕核心主题,选取内涵深刻、表达方式多样的诗词,以丰富主题表达的层次感。例如,在“边塞壮志”主题下,可以选择《出塞》《使至塞上》《凉州词》等诗歌,使学生在不同作品中感受边塞生活的苍凉与豪迈。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词内涵,避免单一解读。
例如,在讲授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可以结合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帮助学生理解边塞诗的多样表达。《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出边塞壮丽而荒凉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征战之地的孤独与壮美。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展现了边疆地区恶劣的环境,并通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送别战友的依依不舍。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学生不仅能感受边塞诗的豪情壮志,还能体会诗人在壮阔边塞环境中的复杂情感,使“边塞壮志”这一主题的表达更加丰富立体。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唐代边塞战争的背景,如安史之乱、戍边将士的艰辛等,帮助他们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使主题表达更加深刻。
三、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主题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深度学习,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和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解。例如,可以通过诗词改写、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诗人情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此外,探究活动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在“人生志向”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行路难》为核心的主题探究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思考李白在仕途受挫后如何表达坚定的理想信念。接着,教师布置角色扮演任务,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的朋友、官员、家人等角色,与“李白”进行对话。例如,一位学生扮演李白的挚友,可以劝说他重新振作,另一位扮演朝廷官员,则可以从仕途现实的角度分析李白的困境。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还能站在不同立场思考古代士人的人生选择,激发他们对人生理想的思考。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当面对挫折时应如何保持信念,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四、优化评价方式,激励主题表达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评价中,往往侧重于对诗歌背诵、字词理解和诗意翻译的考察,而忽视了学生在主题理解、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表达方面的表现。主题教学法强调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师应构建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深度,也鼓励他们运用不同方式进行个性化表达,如诗歌改编、情境创作、主题演讲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例如,在“离别送别”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化评价方式,让学生分组创作一场“古代送别情境剧”。学生可以选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歌作为背景,设计送别场景,并在情境中朗诵诗歌。例如,一个小组可以演绎王勃送别友人时的场景,一位学生扮演即将远行的杜少府,另一位则扮演送别的友人,在惜别之际朗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另一小组可以设计一场“现代送别”,让学生运用古诗词表达离别之情,如在毕业典礼上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同学之间的不舍。
五、结语
主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碎片化局限,以系统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单一的讲解与背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主题教学法通过结构化的组织方式,使诗歌教学更具整体性、深度和情感共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优化主题选择和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积累语言知识,更能提升文化理解和审美素养,让古诗词的精神价值在新时代的课堂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冯青春.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1,(50):39.
[2]李丽.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4.